31小说网 > 弯月 > 第二十章多灾多难(上)

第二十章多灾多难(上)

大雪封山天寒地冻,没有了盖房任务赋闲在家的王家窝村民仍不能闲着,家家除了扰心谋划筹措不够用的吃穿用品外,有两件危及生命的营生,迫使他们不得不时刻操心奔忙,面对杯水车薪人和牲畜用的井水,家里劳力不得不早起晚归挑起水桶,脚踩积雪翻山越岭到几里山外挑水,妇女和孩子们则为做饭取暖用材,整日奔忙于茫茫积雪覆盖的荒山野岭中。

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文化革命已进行到第五个年头,抓政治搞运动的热情,盖过了抓经济搞生产的风头,本就人多地少的王家窝,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少,今年春秋季生产的小麦玉米除上交公粮留种子外,留给社员生活的细粮所剩无几,小麦每人分不到五斤,玉米不到十斤,赖以养命的红薯每人不到二百五十斤,蔬菜除了每人分到五斤白菜三斤豆角一斤辣椒外再没有见到别的调剂营养品,小麦是金贵口粮,只有到过年时才和玉米面掺在一起,包饺子和待客用,玉米是逢年过节改善生活最佳食粮,平时极少动用,成为养命主食没有多少营养的红薯,没有蔬菜和见不到一星油,加之今年任务多活动量大,要放开吃一个壮劳力一顿二斤都不够,每人近三百斤红薯全家要全吃饱三个月都吃不到,极少的珍贵蔬菜,只能等到过年才能从红薯地窖里挖出来慢慢享用,好在王家窝地处深山,有槐花和野菜,春暖花开槐花盛开的十几天,全家男女老少齐出动,不分白天黑夜抢摘槐花,把槐花晒干装缸装袋,一日三餐或煮或炒,作为主菜一直吃到生虫发霉接住八月底红薯长熟能摘红薯叶为止,中间五个多月,可采薅为数不多的野菜调剂充饥,摘完红薯叶后,把红薯叶洗淘干净,煮后晾干,放进几口大缸里,倒满无污染有微金属元素的纯净泉水,红薯叶上面放一块冲洗干净的红石头,浸泡月余,青紫红薯叶发酵成又黄又酸的酸菜,成为想起槐花反胃替代槐花的主菜,酸黄的红薯叶或凉拌或烹炒,一直吃到红薯叶发黑发粘发苦槐树开花摘下为止,丰年时,槐花只是附近山下人换口味打牙祭的调剂品,随着文化革命的深入开展,这几年槐花也逐渐成为山下平地人养命的主打菜肴,槐花开时,几十里卯足劲的附近山下人,扛框提袋,不分昼夜玩命和王家窝人争抢槐花,尤其今年,槐花还是骨朵没全盛开时,漫山遍野连深数里平时甚少有人涉足的大山沟,也早早拥满摘花人,往年可摘十天半月的槐花,今年不到五天,方圆十几里满山零星分布槐花,被数千人采摘的一干二净,连苦涩娇嫩槐叶也捋的精光,今年王家窝人抢摘的槐花都不充足,大多没吃到六月,槐花吃完后,在家的孩子们,一大早挎个荆篮,薅采诸如毛妮菜、雀雀呀、芨芨菜,灰灰菜、猪耳朵廓等野菜,附近野菜很快采完,进入大山,大山里好吃的野菜没了,找难吃的诸如苦菜,马齿觅等替代品,若偶尔采掏到十分难遇的蘑菇、金针菇、山韭菜、木兰头、野葡萄、野鸟蛋等稀罕物,全家人犹如过年啃到了骨头,喝到了肉汤,兴奋回味好几天,大山里的王家窝人,春夏秋天这样的年景,找吃的果腹要比城里人多少好些,到了大雪封山的冬天,除了多刮挖点桑树皮草根外,不比城里人好多少,今年红薯减产,赖以过冬春腌泡的红薯叶酸菜比往年少了一小半,要像往年一样放开吃接住槐花菜是不可能了,面对今年难以为继的口粮和副食,家家精打细算精心筹谋过日子,除了分到红薯时和偶尔改善生活,吃红薯面条和红薯面片外,平时一天三顿红薯面糊涂,没生产盖房任务后,红薯面糊涂做的更稀切定了量,出门干活的先盛舀稠的,在家不干活的喝稀的且一人只能喝一碗,增加食欲和口味的红薯叶酸菜也由主妇一人几筷子定量分配,为了哄孩子和缓解肚饿的痛苦,家家刨挖了不少长根须有甜味的茅草根,肚子咕噜饿的头昏脑涨时,口含草根或干脆把草根吃下去,吃的人个个胃疼肚胀,几天拉不下屎。

王家窝位于花香县和巩登县的交界处,下山挑水的路有两条,一条通往南面相邻大队三官庙大队龙尾村,下山坡度七十多度,六里多远,是羊肠石子土路,另一条通往北面巩登县核桃园乡后庄村,坡度八十多,五里多长,不到一米宽锻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板路,向南的路位于獐子口下半里多分叉处,向东南走向坡起公社,向正南直下到龙尾村,这条挑水路相对好走些,由于龙尾村地处半山坡,人多井少,水源也不充足,挑水人必须晌午前赶到,下午去保证不了一定能挑上水,挑不上水又不想空跑一趟,必须再走四里多到接近纸坊水库的三官庙村去挑水,来这条路挑水的人需起早贪黑,挑水人要么是农闲没生产任务的棒劳力,或是有力气的半劳力,费力半天挑回一担水,像赵福多和张为命有十几口人的人家,一天挑水三四担,需出动两三个人才能完成人畜用水任务,养牛养羊的人家,需昼夜不停全家出动,往返多趟,才勉强挑够人畜用水,向北的路虽然水源充足,但路崎岖难行,中间没有歇脚处,需一口气把六七十斤的水挑上山,一不小心脚打滑或踩空,摔死在悬崖峭壁下,尸骨都难以寻找和收殓,因此需棒劳力且精明能干胆大心细的人才能胜任挑水工作,加之冻雪覆盖,不是万不得已,很少人冒险走这条路下山挑水,放工不盖房后,一大早除三口井周围围满老弱病残挑水人外,通往獐子口的路上,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匆匆走着挑水桶的各家各户生力军,偶尔有胆大不要命的壮劳力,左肩挑水桶,右手柱一头尖的木棍,亦步亦趋,小心翼翼,低头缓步走在北面挑水路上。

棒劳力和老弱病残家人抢水挑水走后,剩余主妇小孩也需即刻出动,寻找一日一饭不可少,家家即将断烧做饭取暖用的柴禾,能出门晓事理的小孩们,在母亲带领下,怀揣镰刀绳子,在村边上果树砍枯枝老杈,周边采完,上能行走有路的更远地方或深山采,实在采不到了,左肩担箩筐,右肩扛撅头,走四五里路到林台狼帐交叉处的后沟深坡,采挖比树好刨好烧的荆条疙瘩,荆条是高一二米的落叶灌木,其荆柔软细长,耐腐坚韧,是编制铺炕荆芭、箩筐、篮子、小煤矿巷墙防护的最佳原材料,荆条疙瘩是荆条根须,三五年以上的荆条疙瘩,二三十斤重,脆软干燥易刨耐烧,荆条和核桃杏树柿树槐树等为数不多的瓜果花树一样,是王家窝村民创收养家生活的保命资源,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会琢磨伤害这些‘土银行’‘摇钱树’,但满山拳头大以上能采的乔木树只有到人迹罕至,不可能近身的悬崖峭壁上才能找到,寥寥无几的小乔木根小潮湿,在冻土淹漆的大山顶,即难刨挖,也不耐烧,运输更不方便,今年任务多,大雪封山早,天又异常寒冷,家里一天一时也不能没有的集柴,大都烧不到开春,核桃瓜果槐树是换衣换盐摘花等日常用品的保命树,而柴又不得不采,两害相权求其轻,荆条疙瘩好采耐烧易运,大多主妇孩子退而求其次,不得不采挖数量不多,能方便生活带来钱财的荆条疙瘩应急求生,为省柴禾,除一日三餐做饭必须烧柴外,牲畜吃食,除了下崽的母牛、母羊、母猪外,其它牲畜尽量用凉食,除非冻的生病或解冻麻木四肢干活,极少烧柴烤火,做饭烧柴时,家里大人小孩或立或坐在灶台上近火取暖,平时在家不出门干活的老弱妇孺穿衣上炕,盖被相拥抱团取暖,上了年纪的老人,除了上茅房,整天躺在炕上,吃饭坐起端碗,整日床上进食度日。(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