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超级外星特工 > 第二百一十二章十景

第二百一十二章十景

白娘子湖风景名胜有“十景”之称,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白娘子湖分布,有的则位于湖中。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白娘子湖胜景精华,是为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余杭知州时,疏浚白娘子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白娘子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被视为白娘子湖十景之首。

明人李攀龙诗曰“桃红柳绿竞春天,澹点烟波倚岸妍。画舫停桡观翠袖,长堤勒马踏晴烟。花朝曾问西冷浪,谷雨重登锦坞巅。纵目楼台穷眺望,万山争列酒杯前。”

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白娘子湖十景第二位。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当时夏日赏荷。

在白娘子湖,可观赏荷花的景点很多,但最妙处首推曲院风荷。因为五个荷池,栽有近百个品种的荷花,有红底白边的香玉荷,白底红圈的双色玉蝶虎口,有花盘直径达30厘米的红千叶与白千叶,有人工杂交的玉茶碗,有缸栽的千瓣莲,还有用我国辽东半岛普兰店泥炭层中发掘到的千年莲子培育成的古代莲,莲叶田田,菡萏妖娆。

“亭亭翠盖拥群仙”的荷池,有水道相连,水上架设着或近水或贴出或依水的六座小桥,人行其中,仿佛行走在莲荷丛中,无论在晴天、月夜或风雨中都各有情趣。

清诗人许承祖《曲院》诗,“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波香亭小如舟,深入绿盖红妆之中,染着荷香的“波心水”,伸手可掏,大有“花为四壁舟为家”的情境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白娘子湖。湖畔有块题有“平湖秋月”的碑。湖面平静如镜,秋月当空与湖水交相辉映,“一色湖光万顷秋”。

园中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白娘子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断桥残雪断桥之名源于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遇的说法。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白娘子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

唐人张祜《题余杭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白娘子湖胜景的妙语:“白娘子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地处江南的余杭,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故以“残雪”名之。

断桥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几段重要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白娘子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

柳浪闻莺地处白娘子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余杭旧城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白娘子湖水面,而且还包括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是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之上。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位于公园中部偏南处的红鱼池,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驾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微风过处,沿池岸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一幅“花着鱼身鱼嘬花”的动人画图,羡鱼之情油然而生。

红鱼池西首,是颇有造园匠心的牡丹园,丘阜隆起,最高处建牡丹亭,绕亭植有各种牡丹,芍药数百本,按不同品种分为十多个花境小区块,年年谷雨前后,尽显花中王者风范,国色天香。

雷峰夕照,雷峰是南屏山的支脉,又称夕照山,海拔48米,二叠石灰岩构成。因昔郡民雷就之所而得名,此峰众山环绕,是净慈寺的案山。塔系吴越国王钱俶之妃黄氏因奉藏佛螺髻发及佛经而建,为砖木结构阁式塔,八面七层。筹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之前,竣工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塔以砖石为芯,外有木构檐廊,重檐飞栋,洞窗豁达。内壁八面镶嵌《华严经》石刻,塔下相传供奉过16尊金铜罗汉。北宋宣和年间(1119至1125)遭战乱受损,南宋重修为八面五层。明嘉靖间(1522至1566),塔木构檐廊毁于兵燹,仅存塔芯,赭色砖塔。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时四十分,塔终因塔砖盗挖过多,加以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桩引起巨大震动而轰然倒坍。

雷峰新塔,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五面八层,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新塔塔身二层以上,每层设有外挑平座,平座设栏杆,绕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赏景依山临湖,蔚然大观。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包括地下的一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耸立,外观五层,其中第一层内部实际分上下两层,只是外观上檐屋面较高,呈现为一层。

双峰插云,“双峰”是指白娘子湖的南高峰、北高峰。南高峰临折白娘子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白娘子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

南屏晚钟,南屏山绵延横陈于白娘子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

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组成的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凭添了‘佛国山’的别称。

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白娘子湖上空,直达白娘子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白娘子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如入蓬莱。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

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浆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