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超级外星特工 > 第二百七十五章一路行一路吃

第二百七十五章一路行一路吃

到了长安不能不尝尝腊汁肉夹馍和凉皮

腊汁肉夹馍拿来当主食。腊汁肉肉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白吉馍口感外酥里软和香味独特,两者相得益彰,可谓“肥肉吃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留香久不散。”

不过比起肉夹馍,林超对凉皮的兴趣更大。他一直认为这才是夏天吃起来最舒服的菜肴。

长安市面上的凉皮有四大花旦,分别是:岐山擀面皮、汉中热米皮、秦镇米皮和麻酱酿皮。

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的特点,是关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

岐山面皮,原名“御京粉”,顾名思义,跟皇上有关系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从北都皇宫带回故乡,传徒授艺而来。别名“酿皮”、“麦面皮”等。如今在陕省一带民间百姓生活中,以岐山擀面皮为最正宗的擀面皮。

岐山人的擀面皮做法很非凡,别处的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放在特制的铁笼上蒸。而歧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

二为梁州热米皮。梁州属陕南,盛产大米,用大米面做面皮是梁州人首先发明,历史悠久。所以梁州、城固等地的米面皮在陕省长安有很高的知名度,卖面皮的往往要打出梁州米面皮、博望米面皮以招揽客人。因风味独特,吃的人很多。

梁州位于陕省秦岭南麓,历来盛产大米,世称“鱼米之乡”,物产富饶,生活习俗类似四川。梁州凉皮同样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口感较软,其辣椒油没有秦镇凉皮的香气浓烈,但却柔和细腻,别有风味。长安街头常有一对对小夫妻,逛街吃凉皮时必是“一国两制”,先生选秦镇凉皮,女士则选梁州凉皮,颇具情趣。

三乃秦镇米皮。秦镇大米凉皮也颇受欢迎,其历史悠久,可上溯至秦代,为秦镇一带百姓给朝廷的贡品。秦镇位于长安市辖区画乡内,毗邻长安,自古盛产优质粳米。传说秦始皇时,一年大旱绝收,无米上贡。当时刑罚严苛,乡民皆恐,求教于一乡绅。隔日,乡绅计出,制凉皮上贡!将陈年大米浸泡过夜,石磨成浆,沉淀,撇去上清,上笼蒸制,再加各种调料,即成秦镇凉皮。秦始皇尝过,绵软爽滑,酸辣可口,大悦之下,遂免当年赋税,并指定秦镇凉皮此后为皇家贡品。

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别人学不去,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同时,秦镇的米面皮比梁州米面皮要稍硬,更适合一些年轻人、中年人。

四是麻酱酿皮。在陕省农村,也有用小麦面蒸凉皮的,农村人一般叫酿皮。酿皮的吃法和做法和米面皮无差异。但在长安回民中,酿皮的吃法却与众不同,它除了放醋、盐、味素、辣椒油外,还要放芝麻酱,吃来又别有风味,所以在长安,人们又把回民的这种凉皮叫做麻酱酿皮。

林超在长安歇了两天,四大凉皮每餐必备。当然除了凉皮,陕省十大美食剩下的像是臊子面、荞面饸饹、甑糕、葫芦头等,他挨个也尝了个遍。

臊子面中的臊子,其实也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在面条上浇的卤儿。陕省人一般都说臊子,而不说卤儿。

其中而最突出的“岐山臊子面”。其配料,最主要的是“臊子”,也就是小肉丁。要取上等肋条肉,炒好。配菜:冬季主要有红萝卜,白萝卜,豆腐等。其它季节都是豆角,豇豆,蒜苔等等。再一就是汤要质量高,臊子面汤要呛油,油锅里加入姜末,红辣椒段,呛完加醋,再加入水,放入各种调料,温火慢慢烧开即可。有肉汤再加几饭勺肉汤,鸡汤最好,上面再漂上葱花等等。这样汤的味道最为鲜美令人垂涎欲滴。

岐山臊子面的特点,九个字: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最绝的是臊子面的吃法,吃面条不喝汤。来客时,臊子面小碗奉上,碗里的面条只够吃一口,不喝汤,汤端回去倒在锅里,吃第二碗又将原汤浇在碗里,如此循环。给客人的面条一碗一碗上,要有好几个孩子不停的跑着侍奉。一顿饭要吃上好几十碗,有的大汉需上百碗。这样侍奉送饭的孩子就要来回跑上几十趟。有时用一木盘上八九碗吃完再上。

臊子面的来源有两种重要说法,不过都和周文王相关。

一种传说距今约三千一百年,有一天周文王带领族人外出打猎,行至渭河畔,见一蛟龙从水中腾空而起,张牙舞爪,遮天蔽日。原来这条蛟龙经常兴妖作怪,残害百姓。人们早对这条吃人的大蛟狠之入骨,周文王一声令下,大伙一起张弓放箭,大蛟的两眼被射瞎,喉咙被射穿,挣扎一会儿,就从空中跌落下来。周文王走进一看,见这条大蛟足有五丈多长,几千斤重。据说蛟肉味道鲜美,人们吃了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龙抬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块,做成臊子,放在几十口大锅里调成蛟肉汤。部族中所有人都将面条捞在碗里,周文王亲自掌勺舀汤。人们吃碗面后,又将汤倒回锅里。这样,万余人都尝到了蛟龙肉。这蛟龙面,就是臊子面的前身。

另一种说法“臊子面”从“嫂子面”而来。相传周文王年幼是因父母早亡,一直靠哥哥嫂嫂抚养成人。有一次,周文王率军出征中途遇到瓢泼大雨,风寒入骨,服过百药不见起色,数日卧床不起。嫂子得知后亲自下橱,为文王擀制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文王吃的大汗淋漓,精神焕发,后为纪念了嫂嫂遂取名“嫂子面”。

忙活了两天,心满意足的地尝遍美食之后,林超按照惯例,带上一包水晶饼、炸豆奶、黄桂柿子饼、核桃烧饼、马蹄酥等当地特色甜食,这才依依不舍地继续西行。

过了陈仓,再往西就到了甘省地界。

从山形似麦垛的麦积山下来,祭拜了伏羲庙,林超又到号称“道家第一山”的崆峒山逛了一圈。

崆峒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仙山。相传广成子修炼得道于此山,黄帝前来向道家仙人广成子问道,故人称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后来发展为道、儒、佛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

崆峒山峰峦叠嶂,崖壁峭立,平台幽寂,怪石嶙峋,洞穴深邃,林木葱郁,湖光野岚,相映成趣,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有南方山色之秀,被誉为为“西镇奇观”、“神州西来第一山”。

值得一提的是,崆峒山上并没有武侠小说中“崆峒武术,威峙西陲”的。崆峒派,不过却有着发源于此地的崆峒武术。从唐朝开始兴盛,始祖飞虹子,晚清时达到鼎盛其。

崆峒武术以柔美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功防。进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短、小、轻、柔奇兵器为特色,如扇、棘、佛、尘、剑耙、五行轮、鞭杆等。即使以刚烈显赫的神拳门中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部软弱部位,杜绝猛冲猛打。

武术分八大门,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几样“奇兵”。除此,还有一套先天十八罗汉手,相传此拳是达摩所创的少林母拳,作为崆峒派武术的基本功来练习。

耐心逛完这几处旅游点,林超遵循惯例,在阴雨绵绵中来到省会,开始品尝甘省各地的美食。

来到金城,第一顿不用选,必定是清汤牛肉面。

他也是到了这里才知道在金城只有金城牛肉面,从没有外面省市开遍了的金城拉面这东西。

不过,谁管他呢,好吃就行。

这种更确切应该叫热锅子面的小吃,由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于光绪年间,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而蜚声中外。

五大特点: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面条根据粗细可分为大宽、宽、细、二细、毛细、韭叶子等种类。面条用手工现场拉成,一碗面不到两分钟即可做好,被评为是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并有着“中华第一面”的美誉。(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