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明末阴雄 > 第341章 土改和整编

第341章 土改和整编

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民户,土地都集中在地主士绅手上,必须要通过清查田亩,将那些黑田拿回来,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手了,当初在蓬莱和黄县土改,人手也就那些,不过都是一个县一个县慢慢来的,时间充裕。

现在已经四月初了,已经到了春耕的时节,时间不等人啊,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政事堂的第一批学员倒是快完成学业了,就算全部调过来,也有些捉襟见肘,从吴桥一路掳掠的一百多个士绅子弟,现在也已经被挑选的差不多了,能挤出来的也不多。

想到这里,孔有德的思路豁然开朗,反正登州府有这么多士绅,不妨拉拢一些过来,不需要全部,一部分就好。

这些士绅也不是铁板一块,自己掌控登州府已经是事实了,他们除了接受同知别无他法,当初在蓬莱还有人反抗,就是仗着南边还有个吴安邦和徐元永,现在徐元永不知所踪,吴安邦全军覆没,他们最后的依仗都没了。

尽管大部分人不会投靠孔有德,但总会有一些异类,或者是在家族里面混的不行的,想要另找一条出路,空难该有的就是可以选择的对象啊,这个时候拉拢他们变得轻而易举了,而且这个模式一旦用熟练了,还可以推广到以后的地盘中来。

鞑子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入关之后,采取分化政策,反对的全部砍掉,当顺民的有好处,甚至重用,这也是他们在关内快速站稳脚跟的原因。

反观李自成,拿下了长江以北,半个中国,结果一片石战败一场,一败再败,不到一年时间,这么大的地盘丢了个精光,简直是闻所闻问。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这个时代,士绅此时统治阶级的柱石,而李自成对待来投的士绅,给予的不是优待,而是屠刀,在他顺风顺水的时候,士绅阶层可能会惧怕他的势力,蛰伏起来,一旦他出现颓势,立马就会群起而攻之,喜迎王师--清军的到来。

自己培养人才见效太慢,还不如先用老朱家培养出来的人才撑撑场子,等到自己培养的出炉了,他们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如果死心塌地的效力,继续用就是,如果三心二意,一脚踢开便可。

于是,孔有德下令,让秦致远他们开始张罗,收揽士绅子弟效力,初期大部分人可定都会持观望态度,录用的标准尽量降低,基本上只要识字,宣誓效忠即可,而且可以给予重要职位,以期尽快开展土改工作。至于后期来投的人多了,可以慢慢增高标准,降低待遇。

土改的标准,和之前没多大区别,依旧是每人三亩土地,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活着都算,军属家庭则是每人五亩,当然,这些土地严禁交易,毕竟是孔有德‘租给’他们的,名义上这些土地还是孔有德的。

针对这些土地的税收,还是老样子,普通人家交的的‘租子’依旧是两成,若有家中有人从军,则降低到一成。

而且孔有德还下令鼓励垦荒,只要是自己开垦出来的荒地,都归当事人所有,不过因为是在孔有德的地盘上开垦的,受到孔有德保护,依旧要交给孔有德一成的‘保护费’。

这些‘租子’或者‘保护费’都由各级官府代收,除此之外,免除他们的一切苛捐杂税,这样一来,能够大大增加普通农户参与土改的积极性。

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不允许买卖,主要是为了防止那些地主士绅,继续通过这样的方式兼并土地,毕竟他们有的是钱,自己只能慢慢的将他们的土地一点一点抠出来,怎么可能还会让他们继续兼并。

相信这样一来,四月底之前一定能够完成土改,让普通农民都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到时候这些土地都种上了作物,等到秋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进入孔有德库房中。

随着孔有德一道道命令发出,在意秦致远为首的各个知县带动下,土改工作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展开了。

政事堂的学员们,很多都被分派到了各个县衙,参观协助处理政务,他们以后都是要独当一面的,是孔有德在这个时代立足的根基之一,必须要快速成长起来。

土改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而孔有德现在总算有功夫来处理这一些明军的俘虏了,可以说俘虏的数量还是相当多的,大沽河和小沽河中间的明军主力,被俘的差不多有一万一千人,刘远航部投降的差不多是一千五百人,百洞山那边于飞所部被杀了不到一千人,俘虏也差不多是两千出头。

这些俘虏加起来差不多快一万五千人了,处理起来是个麻烦事,思虑再三,孔有德做出了决定。

卫所兵全部送回去,打仗靠他们根本不靠谱,好不如让他们回去参加劳动,多产点粮食,不过和蓬莱的那些保甲一样,他们需要每个几天参加一次操练,以便在战事紧急的时候,可以拉出来参加战斗。

这些卫所兵对此没有什么抵触,只要不让他们上战场,那就一切好说,不过是操练罢了,就当是另一种方式的劳作。

那些青壮也都一样,全部送回了原籍,他们本来就是吴安邦拉来凑人数壮声势的,留下来也没什么用,他们基本都有自己的家,放回去继续参加生产也好。

盐丁和巡检兵也被送回了他们原来的地方,孔有德准备改革巡检司,改成类似于后世警察系统一样的机构,反正他们现在做的事情也就是抓小偷,抓强盗之类的事情,不过相关的规则肯定是要细化的。

而盐检司,则全部划归辽宁商号旗下,并让沈飞派一些人接管,开始扩大海盐和精盐的生产规模。

这两个多月来,在吴英发等几个登州城最大的盐商开拓下,辽宁商号的精盐以质量高,价格低的优势,广开销路,甚至远销湖广江西一代,而且还有些供不应求。(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