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明末阴雄 > 第671章 必然和偶然

第671章 必然和偶然

伸手不打笑脸人,侯恂态度摆的正,孔有德自然也不会为难他,打趣道“侯尚书,您这等朝廷重臣,今怎么有心情到我这来了?难不成是过惯了军营的生活,不习惯在京城做事,想来我天策军继续过军旅生活?”

“侯爷说笑了,下官此次前来是有正事!朝廷特地任命下官,担任谈判的使者!”

“谈判的事情,不是吏部侍郎唐世济负责吗?”

侯恂解释道“陛下觉得唐世济无法胜任这个任务,所以导致谈判进度缓慢,以至于双方出现误会,在天津发生了一些小摩擦,所以陛下为了天下的安定,特地派下官来接替唐世济,全权处理谈判事宜!”

孔有德点点头“哦?原来是这个情况,看来朝廷又改条件了?不妨说来听听!”

侯恂笑眯眯开口道“既然侯爷问了,那下官就直说了!其实大部分条件都没改变,侯爷您依旧被射敕封的为沈阳侯,主持山东,东江军务,但运河沿线,依旧由漕运总督管理!侯爷您的兵马能征善战,防守区区山海关太浪费了,所以朝廷决定将锦州,大凌河,松山,小凌河,广宁城的军务,一并交与侯爷,山海关的防务,就不劳侯爷费心了!

至于南北直隶的防务,都有专人负责,所以侯爷您的军队也可以撤回来了!青州城的官军,之前确实与侯爷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但看在大家都在为大明效力的份上,还望大人既往不咎,允许他们撤出山东!……”

侯恂说的内容很多,孔有德也都仔细听着,不时地点点头。

侯恂说的没错,朝廷的条件,确实没怎么变,除了山海关的问题,其他基本都没多大区别,当然这只是大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细节问题,要仔细磋商。

山海关作为关宁防线的最后一道壁垒,朝廷必然不容许其他人染指,这个问题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孔有德也是瞅准了这一点,才通过奇袭山海关,把朝廷逼到了谈判桌上。

但之前的条件,一直都是要求天策军撤出山海关和抚宁昌黎,孔有德当然不乐意,万一撤回来,朝廷翻脸了,又要开战,他倒是不怕作战,就担心影响之后的计划。

现在朝廷换了一个法子,让他来守锦州,确实是一个妙招,也算是双方都能接受的。

关宁防线一直是皇太极要突破的,跟驻守在那的是谁的军队无关,皇太极一定会想方设法攻破,从而占据对大明作战的主动权。

而且大凌河堡去年被拆了,想要重建就得天策军自己出钱,其他几个小堡垒也都在鞑子的控制范围,朝廷的意思就相当明显了,就是坐山观虎斗,让天策军跟鞑子掐起来。

而这样一来,朝廷不但能拿回山海关,还能节省出大量的兵力,让天策军去跟皇太极死磕,朝廷就有时间平定流寇,同时编练出一支精兵出来。

既然朝廷觉得,再来一次山海关防御战,他们能够挡得住,那就让他们继续保持这样的幻想好了。

总的来说,从大方面来看,孔有德还是基本满意的。

笑着说道“这些我觉得没什么大问题,青州的军队,我可以放他们离开,不过必须的一批一批的走,山海关我也可以撤出,但得等到过完年再撤出,吴襄,祖大弼,刘国柱,王洪这些总兵,到时候也一并送回来!”

侯恂也点点头道“既然侯爷这么说了,那下官就如实向朝廷禀报,陛下识得大体,必定能够体谅侯爷的苦心!”

孔有德点点头,爽快的说道“既然这样,那接下来侯尚书就在这山海关住一段时间,可以慢慢商量。我这人是个粗人,只认得几个字,对于这些咬文爵字的东西不擅长,具体的条款,还是和秦致远来磋商吧,之前就是他在负责,有什么事情跟他商量就好。侯尚书这段时间的花销,我孔有德包了,有什么需要尽管说就是!”

“侯爷客气了,此事乃是本官的分内之事,侯爷如此客气,倘若哪天侯爷到了归德,下官必当尽地主之谊,好好招待侯爷一番!”

侯恂也爽快的应下了,然后在何如龙的引领下,去跟秦致远谈正事了。

大方面谈妥了,细节问题就用不着孔有德亲自负责了,这个任务还是交给秦致远,现在摊子大了,不可能事无巨细的亲自处理,必须得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做。

天策军的底线,孔有德也早就跟徐文仪交代清楚了,首先就是山东归天策军,除开运河沿线的几个城池,其余必须全部归天策军统治,北直隶的兵马可以撤出,南直隶只撤出淮安府的兵马,至于独立一营和二营,则继续驻扎。

山东巡抚名义上还是由朝廷派遣,但这个人选,自然是由天策军提供,孔有德已经决定让秦致远干这事儿,他的资历最老,而且能力不错,虽然不算最出众的,但综合起来,还是他最合适,有山东巡抚这个正当的名义,以后治理山东也会方便许多。

到时候朝廷走一遍过场,下诏书任命就是,也算是全了崇祯的面子,其他的官员,差不多也是同样的路子。

这一点,朝廷就算不想这么干,也没法子,谁让现在的局面如此不利呢。

最后,就是袁崇焕和毛文龙的问题,朝廷必须给毛文龙平反,同时至少追加伯爵一级的爵位,

这一点看似没什么特别大的用处,其实不然,此举可以收拢东江镇的人心,毕竟东江镇是毛文龙一手建立起来的,被矫诏冤杀之后,袁崇焕屁事没有,算是崇祯为袁崇焕背书,默认了毛文龙的罪名。

后来虽然因为皇太极打到北京城,崇祯把袁崇焕砍了,但终究还是没有为毛文龙平反,如果孔有德提出为毛文龙平反,那么毕竟凝聚东江镇的人心,现在东江镇只是暂时平静,不稳定因素还存在,完全可以通过为毛文龙平反的机会,清除掉这些不利因素。

而且也算是为这次起兵找一个借口,相信崇祯也不笨,到时候可以解释为天策军为毛文龙鸣不平,因朝中奸臣作梗,才被迫起兵为毛文龙鸣冤,至于奸臣是谁,那就太好找了。

秦致远跟着孔有德一年多了,对于这方面的分寸很有把握,哪些可以让步,哪些没得商量,他都拿捏的准,让他来办这事,孔有德很是放心。

第二天一早,孔有德就启程前往觉华岛,顺便去松山堡走一圈。

觉华岛现在成了天策军的地盘,有必要去视察一番,而松山堡则是关宁军的地盘,孔有德去那,主要是因为马世龙。

孔有德去天津的时候,马世龙曾发来求援信,希望天策军能出兵增援,对付松山堡的鞑子,虽然暂时还不打算和鞑子大规模作战,孔有德还是打算去看一看的。

当初马世龙从山海关撤走之后,双方的冲突基本上已经停止了,前屯卫以西所有的寨堡,马世龙完全放弃,而后天策军进驻,但没有再向前一步,双方默契的以前屯卫为分界线,各自驻守各自的地盘。

而马世龙则率领主力,进驻宁远,而后分兵增援祖大寿,在松山堡,大兴堡,大福堡与多尔衮率领的正白旗发生激战。

马世龙有兵力优势,而且有坚固的堡垒据守,但鞑子的单兵战力更高,作战意志更为顽强,双方基本呈现僵持态势。

硬要所的话,还是马世龙吃的亏要大一些,几番战斗下来,伤亡了一千五六百人,但只杀伤了不到六百敌人,其中鞑子只有两百来人,大部分都是包衣奴才和汉军旗,以及朝鲜,蒙古仆从军。

而后,代善的正红旗前来增援,马世龙的压力骤增,不过鞑子的攻城能力还是很欠缺,毕竟红衣大炮就那十多门,进攻锦州要用,水师也要用,分到代善手里的也就两门。

但即使如此,鞑子的兵力增加,马世龙的压力增加了不少,所以就想到了找孔有德求援。

朝廷和天策军谈判的事情,他当然知道,而且他也觉得这事儿能成,虽然现在事情还没有结束,但他还是试探性的写了一封求援信。

这封求援信,言辞很是恳切,以下官自居,而且绝口不提之前双方的战斗,孔有德跟他也没什么私人恩怨,所以就打算去看一眼,顺便跟鞑子过过招。

虽然现在他还没准备跟鞑子大规模交战,但多谢了解总是没问题的,鸭绿江一线的战斗,虽然徐文仪跟他汇报了,但终究是没有亲眼所见来的真切。

消灭鞑子天经地义,不说让中华大地沉沦三百年,单单是入关之后的各种大屠杀,还有文字狱,搞得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一堆遗老遗少在为鞑清招魂,很多跪的太久站不起来的牧羊犬横行网络。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鞑清的奴化政策,同时科技,文学,经济等全方面的衰退,使得新天朝成立的时候,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花了六七十年,才重新崛起。

大明灭亡是必然的,这点无可争辩,任何王朝都有自己的寿命,二三百年的王朝是常态,基本上没有哪个王朝能够摆脱这个循环,虽然汉朝和宋朝延续了四百年,但基本都可以拆分为两个朝代,只不过名字都叫汉和宋罢了。

但鞑清的入关,却不是必然的,而是种种偶然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有运气的因素,比如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鼠疫大规模肆虐,等到鞑清入关,鼠疫却渐渐平息了,有明朝自身的原因,比如党争严重,互相扯后腿,既得利益集团根深蒂固,财政入不敷出,最后崩溃。

还有一些鞑子自身方面的因素,比如鞑子内部出了几个有脑子的人,眼光比较长远,皇太极和多尔衮。

皇太极自不必多说,如果不是他一改努尔哈赤对汉人随意屠戮的政策,同时战略方面也一改老奴的正面强攻,而是先进攻朝鲜和蒙古,减掉大明的羽翼,同时绕道入寇,一步步削弱大明,如果换一个和努尔哈赤差不多的继承人,估计后金到最后都只是一个强大一些的部落联盟,根本不足以威胁到大明的统治。

而多尔衮则更值得撑到,如果不是老奴死的时候他还太小,权势还不足以支撑其登位,估计他上台比皇太极做的更好。

他的突出表现有很多,比如崇祯十六年的继承人之争,当时皇太极突然挂掉,但死的太突然,没来得及制定接班人,很快就陷入了谁来继承皇位的争端。

当时支持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的人不少,有索尼,鳌拜,图赖,遏必隆,何洛会等人,而且豪格自己也是战功赫赫,有相当大的威信,成了这些人的支持对象。

但多尔衮身为另一个有力的竞争者,也有不俗的实力,先不说有多择,阿济格这个两个同胞兄弟,三人掌控了满八旗的两白旗和镶红旗,还有其他诸多支持者。

诸如正红旗,正蓝旗,正黄旗内很多人都暗中支持他们,此外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更加倾向于多尔衮继承皇位,此外顺承郡王阿达礼、贝子硕甚至明言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双方的实力相差不大,但谁也没有办法让对面屈服,尤其是皇太极自己两黄旗的亲信大臣,他们对多尔衮极度抗拒,而且他们也掌握着不小的权利。

多尔衮知道如果继续争执下去,延误政事是小事,如果双方的矛盾激化,很有可能陷入内战之中,就像历史上许多强大游牧民族一般,分崩离析,最后彻底衰落下去。

就比如离他们最近的蒙古,北元之后,陷入各自为战,互相攻伐的地步,再也没有崛起的希望。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