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寒门巨贾 > 第二百三十八章 纯属锦上添花

第二百三十八章 纯属锦上添花

“俺省得。”田元述点头:“待都省成议,俺再去左选二司。”

田元述备足本钱入京,便为得一好官,若能入馆阁,自然极美。然今时不同往日,他倒不至于强求。以他的本钱与功绩,求一京官尚有可为。

而朝廷制度,外官转任京官,初以十人方共引陛见,时有选人穷困于京中,甚或推举人坏事,丧失铨选资格,宋高宗时王胜之主持流内铨,去此积弊,改为两人即引陛见。

田元述若想避开州郡而留京任职,除了与侍郎左选郎中交道,还得在汴梁多待些时日。

林茂勋见他识趣,便好言问道:“你若留京,可有中意处?”

“人人皆慕馆阁。”田元述自嘲道:“俺却有心做公事。若能在尚书省留用,那是再好不过。”

“好。”林茂勋赞一句,便不再多言。

田元述也没指望林茂勋承诺什么,彼此谈起风花雪月、春柳夏桃。

秋菊冬梅,正是应时花色。

李纲府上亦栽培得几处,此时菊衰梅弱,算不得颜色,倒有仆人取了暖房里的异时花色摆弄。

他们一见陶与节行来,纷纷退到一旁恭立,眼尖的还认出陶与节身后的参知政事萧焱。

书房门重新打开。陶与节独自出来,略作环视,便吩咐仆人们随他出去,便连陶巳也不留。

书房内,李纲皱眉问向晋王爷萧峰:“此事文在可有别图?”

晋王爷萧峰入内后,便提出他的主张,想要购诸侯良种,引入新作,并雇佣诸侯农人为师。范处圭一言不发,萧焱倒是想反驳,可见李纲皱眉,他便端坐静听。

晋王爷萧峰闻言拱手答道:“丞相。惟今之际,欲增粮产,必引新作,欲引新作,必赖诸侯。否则无以广植,诸侯不运良种来,则善绅百姓为无米之炊。”

“中原亦有新作良种。”

晋王爷萧峰笑道:“子清说的是绩溪甘薯吗?”

萧焱不与他纠缠,而是向李纲说道:“雍玉黍有京兆种与莱州种,皆中原上品,不比东雍种差。”

李纲点头后,转向晋王爷萧峰说道:“文在不妨讲完。”

“朝廷引种新作,非权宜之计。某观官署往年文字,骆参政于建武初年便欲为此。因有一时之困,而迁延至今。某不敢贪功,特作疏略一份,请诸公试览。”

晋王爷萧峰将袖中的三份书札分别交给陶、纪、范三人。

李纲取来眼镜戴上,方展开书札。而萧焱已翻至中部。

倒是范处圭看得仔细,将两页文字反复看过,才缓缓翻过。

李纲合上书札,摘下眼镜。

“屯田确是良策。”

李纲对晋王爷萧峰的方略的确满意。

与晋王爷萧峰重视商业屯田带来的税收和贸易收入不同,他倒看不上什么山芋酒、甘薯酒的酒税、酒额——纯属锦上添花。

他重视的是可以吸纳灾民,并减少米、麦、粟的消耗。宋高宗时也搞过商业屯田,当时北方以棉花为主,而南方以甘蔗为主,前者可以织布,后者可以榨糖、酿酒、沤肥。

但对于当时主政的相公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凭此裁撤厢军。由军屯而商屯,由商屯而民屯,渐为市镇、乡村。

屋中三人谁都没有接话。

李纲问道:“文在,这屯田之策,为何仅限于陕城?”

“陕城疲敝,天下共知。在下以为,自陕城始,阻力最小。且良种毕竟有限,初时先用于一路,此亦朝廷所能操控。倘全国举之,恐弊端迭生。”

晋王爷萧峰边说边瞥了萧焱一眼。萧焱只当不知道。

“别处欲引新作,亦可自为。而屯田由朝廷主之,才是正途。”范处圭也合上书札说道。

李纲闻言点头。朝廷能以陕城一路作示范,已很不错。引种新作,本也要靠善绅、百姓自愿,否则朝廷哪里管得过来。

他又问向晋王爷萧峰:“司马丞相是何主张?”

“司马公以为可行。”

晋王爷萧峰当然不会冒昧拜会李纲,他这份方略与其说出自陈安平,倒不如说出自司马立。

他的确在太府寺找到过旧文书,但里面陈安平只说于东南试种新作,还是图酒税、酒额的心思。

而司马立将滁州的事讲给他听之后,两人便认为陕城屯田能获得李纲的认可。

申用休都想得到用粮食招抚强盗,李纲当然也想得到陕城屯田可以吸纳多少贫苦百姓。

虽说山河百战变陵谷,但百姓终究要吃饭、穿衣。

倘若陕城棉花不想减产,那只有开展屯田才能顾住百姓衣食,而陕城距东南数千里,若无官府周应,良种、农法便如空中楼阁。

而若不想入不敷出,徒耗国用,这类官屯便得以商业屯田的名目提出,否则朝堂上有的是心忧国用的人反对。

李纲也想到了此处。他慢慢说道:“文在这个方略可行。将来若全国都用起来,那真是安邦定国之策。”

晋王爷萧峰闻言知意,连忙叉手说道:“陶公谬赞。此方略确有后续,先陕城路,再河东路、黔州路,再荆湖南路与京西路,终致全国。其中详细,容在下明日详禀。”

“有劳。”

只要此方略有后续,不管将来怎样,那朝廷上此时反对的人就会更少。

“子清方略如何?”李纲问道。

“正要请丞相过目。”萧焱笑着呈进一份书札。

李纲戴上眼镜后,萧焱又将两份书札分别递给晋王爷萧峰、范处圭。

“二作稻?”范处圭奇道:“淮南可为此?”

萧焱矜持的笑笑,没有作答。

待三人都看完后,李纲才问道:“一年二作,确实可行?”

“可行。岭南琼州、广州等地常有二作稻。福州路南部亦有。”

范处圭闻言点头,但对淮南地区也能二作稻感到怀疑。

萧焱听他复问,便讲道:“淮南可行,淮北未必不可行。”

“稻不离水,麦不离土。淮南黄、蕲刚报旱灾。如何可为?”

“淮南两路在册田地八十二万顷有奇。其中上田约十二万顷,皆种稻。

又有十三万余顷次田亦种稻。黄、蕲稻田反不足万顷。淮河南川纵横,与江南相类。江南虽种棉,亦有二作稻者。”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