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三国凨 > 第六十四章 王允将亡

第六十四章 王允将亡

寻常时日,一个人不屈不畏,并不可贵,若是身处生死困境,尤能不失本心,无所畏惧,就令人肃然起敬了。

而往往越是在危急时刻,一个人的态度与表现,更能显示出他的气节与本性。

年轻的王允,此时就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由于他一直没有向张让赔罪认错,或许他骨子里看不起张让,口上便绝不负心。张让的怒气不减反增,便进一步渲染王允的所谓的情节罪行。即便不能置他于死地,也要剥其一身皮。

不久,王允的案件被提审,王允的手下官员和朋友以及朝中许多官员都十分着急,想制止张让对王允的陷害。

有人想迫害王允,就有人想解救王允,尤其是与宦官对着干的外戚和士族大臣。

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向皇帝上书,替王允求情,希望汉灵帝能够赦免王允。

他们在奏章中陈词道:“王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尽忠尽诚,宽宏贤能,具有君子的风范和气节。过去晋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的罪行,陛下也当能仿效?如此王允受命于朝廷,诛讨逆贼,安抚良民,本应论功行赏,加官进爵;难道就因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定他死罪吗?陛下如此不公平地给予他处罚,恐怕有负众望,百官有所不服吧。”

灵帝刘宏看完奏章后,也觉得王允所犯不过小罪,罪不至死,且大臣们的求情,如真的处死了王允,那自己不是暴君了吗。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狱重新定罪。

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大赦天下本来是难得的机会,可是这种机会却仍然被人给抹掉了。张让始终从中作梗,王允竟然被排除在了赦免之列。这等情形,何进等岂能服气。

何进、袁隗、杨赐等三公要员,便继续上书皇上,极力要求赦免王允。灵帝也觉得既然是大赦天下,岂能因一人而失去了公道人心,当公平对待,便下旨释放了王允。

当时,朝中宦官当权,张让阉党凭借权势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刚刚出狱的王允虽对张让等人的行径深恶痛绝,但因力量有限,也甚感到宦官势力的强大,能走出牢狱着实不容易,拜谢了朝官,便改名换姓,离开都城洛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

不久灵帝驾崩,王允急忙赶赴洛阳吊丧。此时,朝廷局势极度混乱,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大增,阉党张让失去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权,面临覆灭的危险。大将军何进利用各地方官吏奔丧的机会,大肆结交和拉拢亲己势力,以谋张让。王允一到洛阳,就被何进紧急召见,并说明意图。

王允很感激何进对他的救命之恩,便满口答应,并担任从事从郎一职。后来情况发生急变,张让集结党羽,用何太后召见何进的名义把何进骗入宫中,趁机伏杀。事情发生的太突然,王允不得不迁任河南尹,暂时逃避张让的嚣张气焰。

张让伏杀何进后,曾奉密召的董卓、袁术等人立即领兵进京,讨杀张让。张让、段挂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当时,朝中公卿大夫被急变的局势吓得不知所措,他们都不敢护卫少帝。王允立即派遣一部分士兵跟随尚书卢植一起保护少帝,事后,又奉迎少帝回宫。

公元189年,董卓废掉少帝,献帝刘协继位,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公元190年,王允替代杨彪担任司徒职务,同时兼任尚书令。

王允担任司徒,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秋。献帝登极后,外戚、宦官斗争仍在继续,黄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各地割据豪强也趁机发难,借讨宦官为名,纷纷问鼎中央政权,整个东汉政权危机四伏,动荡不安。面对如此国将不国的尴尬局势,王允毅然承担起恢复和革新东汉政权和社会的重任,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为了稳定政局,消除混乱,王允和朝中其他忠臣良将一道出谋划策,重新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可是董卓霸占洛阳过程中,迎立少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进驻洛阳后,董卓又多次赤裸裸地表现出对权力的贪婪欲望。他废旧立新,毒杀太后,广植党羽,培养亲信,统收兵权,控制朝廷。

经过大难磨砺的王允,已经不再像当初那么忠直秉正,知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道理,平日里没有少拍董卓的马屁。

王允虽然隐忍不发,但凭他的心智,王允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董卓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董卓。可是,董卓手中掌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党羽众多,而且董卓本人凶残毒辣,如果主动出击,只能是以卵击石。于是,王允表面上一味听任,甚至顺从董卓,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戒备,实际上却在细心计划,周密布置。董卓进入洛阳后,为了站稳脚跟和扩大势力,曾极力拉拢朝中有影响的官员。王允不动声色,顺势归顺,尽量迎合。有时,王允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来换取董卓的信任。董卓见王允不但具有才识,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于是便把王允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对王允不生丝毫疑心,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王允处理。王允借此时机,亲自主持一些恢复王室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具体事务。

王允虽然表面上多有曲迎董卓之意,但在有些涉及原则、正义问题上,他仍坚持自己的意见。杨勋是当时朝廷的正义之土,自从董卓乱政以来,杨勋不畏强暴,一直与他进行尖锐的斗争。他曾与左将军皇甫嵩一起密谋诛杀董卓,后因皇甫嵩升迁,杨勋势力弱小,只得作罢。一次,董卓问王允:“不知谁最适合担任司隶校尉?”王允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只有杨勋最合条件。”虽然明知董卓与杨勋之间矛盾很深,但是,出于正义,王允毅然推举了杨勋。

在与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时,王允暗中积极组织和筹备反董卓的斗争。王允首先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共同商议诛杀董卓的计策。为了控制一定武装力量,王允等人极力向皇上推荐、保举羌校尉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同时还举荐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掌握一定的地方势力,并且命令他借讨伐袁术为名,带领兵马出道武关,实则为多路夹击董卓作准备。士孙瑞的行动引起了董卓的怀疑,他决定把士孙瑞留在都城。王允听说后,便顺从董卓的意思,擢升士孙瑞为仆射。另外又擢升杨瓒为尚书,为最后反击董卓作准备。

最后,聪明的王允,看出了西凉集团与并州集团的矛盾,而吕布与董卓也不和,便巧施连环,诛杀国贼董卓。如此王允,如此鬼神之毒计,董卓这只失了锐气的老虎,又怎么会想到,终于在美人离间之下一命呜呼。

董卓祸国殃民的行径,激起了天下人们的极度痛恨,铲除董卓,不仅顺应时代潮流,而且合乎天下民心。它的意义不仅仅只在于谋杀董卓一名国奸臣,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司徒王允,用自己对朝廷的赤诚和一身正气赢得了铲除董卓斗争的胜利和世人的称赞。

可是王允在胜利的喜悦中,迷失了自我,模糊了时局,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其实,当一个人处在全力巅峰位子的时候,如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便会步前人后尘。

之前王允一直生活在董卓的阴影之下,董卓一死,王允便觉得大敌已除,以后他再也不用藏着掖着见不得人了。

现在他反而觉得何进、袁隗、董卓都是笨蛋,才把东汉江山弄得一团糟,现在,终于轮到他王某人执掌朝廷大权,可以大展手脚了。他开始居功自傲、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独断专行。名士丁彦思不过稍微提出一点反对意见,便被王允无情杀害。真不知道,现在深处唐营,意见是安国将军唐凨的老丈人的蔡邕,如果如历史上那般,恐怕也会因一声为董卓的叹息,而被王允以董卓是国贼,蔡邕是汉臣,国贼被诛,汉臣不喜反哀,则蔡邕是董卓同党,那就该杀而杀害。唐凨当然知道王允会这样,是以多年前便保下了蔡邕,自己的岳父,大汉的刚正史官。

王允的做法,臣工们已经多有怨言,想不到死了个董卓,来了个比董卓更加肆无忌惮毫不顾忌往日情面的王允。不过这根本威胁不到王允,谁叫他拥有只手遮天的权利。

不过,董卓死后,如何安置董卓部伍是必须及早解决的问题。但恰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王允犯了大错误。

对待西凉武将的事,让那可怕的断头台开始快速的向他靠近。(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