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三国凨 > 第八十五章 刘晔何许人也

第八十五章 刘晔何许人也

自古以来,人不因缘分而聚,那么则必然因利益而往。显然此两点对于唐凨刘澐皆有。

唐凨与公主刘澐,虽然是各有目而达成的合作。但是,怎么看都是唐凨他获利最大。

虽然,在唐凨的战略方针和布局谋划中,原没有营救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这一步,但此事若成,则必然会极大的获取威望与民心,以及更多世家和人才的支持。

况且,有了万年公主刘澐和“佐世之才”刘晔的支持,那么对于他的发展与实力增强,必然有着不小的助推力。

刘澐是皇室后裔,皇姐的身份自不必说。倘若刘澐换回女装,以她似曾像祁澐的五官轮廓,也必然是倾城国色。到不是说唐凨多想看到公主真正的外貌,而是若以后,公主爱上了他,他岂不是要成为皇姐夫!

刘晔何许人也?似乎一听,不少人都知晓此人,或许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及郭嘉、荀彧、贾诩,但此人却相当不简单。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而万年公主刘澐,同样也是刘秀之后,她是刘秀第四子汉明帝刘庄的后代,刘延与刘庄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传到刘澐与刘晔这一代,两人正好是族兄妹。

刘澐的父亲是已故汉灵帝,而刘晔之父是刘普。刘晔自小勤学好问,饱读诗书战策,胆识过人。

在他七岁的时候,其母临终前担心不舍又无力的告诉他:“你父亲的仆人赵三有诬害人的秉性,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局,希望你和你哥哥(刘涣)长大后能除去此人。”

刘晔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赵三,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

之后刘晔到京师学宫修业,与同在学宫的公主刘澐聊得来,喜欢谈论时事,成了好朋友。

后来,天下大乱,避乱扬州,时汝南许劭善于观人,当时也在扬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

莫要小看了许邵,月旦评就是他和堂兄许靖弄出来的,不轻易给人评价,曹操微时,曾经胁迫其,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所以,能主动被徐子将评为“佐世之才“的刘晔,可非普通人物,须知,荀彧也只是被称为”王佐之才“,可见若同受重用,两人但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而刘晔更擅长出谋划策。

“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的郭嘉,被称为“鬼才“,智谋冠绝天下,擅长出奇制胜,自不必说,可以说是汉末智谋榜上前几位的牛逼人物。有人说,郭嘉晚死十年,曹操指不定赤壁大战不会大败,极有可能大败孙刘联军,传檄而定,一统江山。

但是历史,又岂能有如果。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一样,有背景出生的不同,有后天经阅处理的不同,但如何都只有一次。

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虽然得不到荀彧和郭嘉的投效,唐凨他却有信心让刘晔归心。

其实,若论总体价值,刘晔比郭嘉大。

刘晔不仅仅胆识过人,从他敢于探视唐凨之心向,便可见一斑。而且,历史上的刘晔,料事如神,此料事如神不同于贾诩擅长抓住人心,郭嘉的奇计鬼谋,而是精于知人下的战略眼光。

刘晔早期在刘勋手下,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

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但刘晔则不感喜悦。刘勋询问,刘晔则说:“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今出,祸今至矣。”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而孙策果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于建安四年(199年)投奔曹操,刘晔亦跟随。

后来,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建安二十年(15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

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曹操于是再问刘晔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曹操最终回师。

而贾诩,是当世之“毒士”也。其实,某士之谋计,是奇谋或是毒谋,只是个人的出发点与利益点以及他人评价的结合。贾诩首先为自身考虑,其次才是为主君谋,是以他能在乱世之中,左右逢源,身受重用。有人说,乱世三国是他开启的,其实,唐凨不这样认为,岂是一人之计力就能影响的。

当然,唐凨很欣赏贾诩,但此人尚在长安,现下唐凨却不怎么需要他,待之后乱世更乱,无需计较阴险狡诈,又必须要与天下智谋高超之士真正过招之时,再看情况是否能得到贾诩此人。

至于诸葛亮,能力全面,更擅长大局谋划和政治手腕。行军打战,唐凨倒是不惧。况且,你就算有心,人家也无意,若非也不会举家南下荆襄了。

当然哪个诸侯将军,不希望自己帐下人才济济的,就像谁会嫌弃钱多一样。而至于其他谋略高超之士,也是可遇不可求,唐凨只能先强自身,再行招揽,也就是“筑巢引凤”。再有就是,大争之世,灭其侯,占其地,得其民,获其谋士将领。就像唐凨灭了广陵张超那样,可谓收获颇丰,可见轻易不动兵戈,动则其实也能获取更大的利益,战争财就是这样来的。比如后世的一战、二战,太平洋西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就是这样大发横财的,只是那个不自量力自以为自己牛逼哄哄的小虫国,偷袭了珍珠港,才意识到危机参战报仇。由此,也就奠定了其近百年的霸权,直到华夏国忍辱负重、卧薪藏胆、奋发图强、不断前进,才最终重回汉唐盛世。

唐凨便是生活在,那个逐渐走向辉煌的华夏国。所以,他有责任也有信心要在这汉末,做出应该有的成就。

而之后刘晔的经历基本与刘澐一道,再次前来东武,试探唐凨的真心,其实更多的是保护他这位可怜又心疼的族妹。

如此人物,既然入了唐营,那岂能失去,必须要让他逐渐归心,为唐凨他服务,他又何惧曹操、袁绍。

所以,看是唐凨冲动了,其实,他可是明悟的很,心里的算盘打的精明。(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