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雪淞散文随笔集 > 阮铃玉之死的疑问。西施之死

阮铃玉之死的疑问。西施之死

阮玲玉之死的疑问(随笔)

阮玲玉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女影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参拍了29部影片,大多受好评,被誉为中国的嘉宝。

可是在25岁的黄金年华,她却服安眠药自杀,令人扼腕叹息。她的暴亡在很多文章、影视剧中都有反映,绝大多数都指定社会的黑暗、舆论的苛刻、男人的无情为她的死因。但本人看了一些资料,发现阮玲玉自己对其死也负有责任。

第一个男人阮玲玉就找错了。十六岁时她与张达民同居。张达民何许人也?是她母亲主人家的四少爷(阮母在张家做保姆)。自古以来,丫环与少爷相恋的故事很多,现代名作《雷雨》、《家》里就有这样的故事。可阮玲玉找的这个少爷却是个浮浪子弟,他一天无所事事,只知吃喝玩乐,内心又很无赖卑鄙。阮玲玉为什么找这么个男人?可能出于年少无知,也可能出于爱慕浮华,毕竟是有钱人家的少爷么。但这无知和爱慕浮华却为她今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第二个男人阮玲玉又找错了。她在成人后又找了比张达民更有钱的大商人唐季珊。他不但钱多,女人也多,除了正妻之外还有同居情人张织云(也曾是名演员)。如果说阮玲玉爱上张达人还有年幼无知的因素,那追随唐季珊怕是主要出于爱慕浮华了。遭抛弃的张织云劝说阮玲玉,说我的今天就会是你的明天,阮玲玉不听,反认为张织云是嫉妒她,虚荣中又含了狭隘。跟随唐季珊又埋下了另一祸根。

果然如张织云如云,花花公子唐季珊很快又恋上了另一个如花似玉的演员梁赛珍,并对玩腻了的阮玲玉拳脚相加,甚至不让她进家门。阮玲玉的痛苦可想而知。船破偏遇顶头风,被阮玲玉甩掉的张达民因豪赌而破落,出于嫉妒和窘迫,他不断勒索阮玲玉,当阮不耐其烦拒绝时他又诬告,说她在他家居住时偷窃其家很多财宝,并给唐季珊用。一时舆论大哗,无聊小报更添油加醋泼污水。唐季珊不但不保护阮玲玉,反而让她伤自尊的发表声明证明他是清白的。此时阮玲玉有些四面楚歌了。她肯定在心里怨恨两个男人及小报的无赖无耻,但不知她想过没有,自己怎么就找上这样两个男人呢?而且没有听从张织云的劝告。

黑暗痛苦中并非没有出路。阮玲玉有工作,而且是很有名望,工资很高的工作,存款也不少。她完全可以摆脱两个无耻男人,摆脱无聊小报,走自己的路,独立生活。可性格的脆弱却使她没有摆脱,而是更深的陷入悲剧之中,最终走向绝路……

无耻的男人、无聊的小报应该谴责,可阮玲玉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值得反思的。

联想到当代一些女明星,她们也曾遭到男友的欺骗和背叛,也曾犯过一些错误,遭受舆论的议论和谴责,可她们很坚强地挺过来了,改正失误,继续走自己的路,仍活跃在歌坛银幕。感觉当代的女性还是更成熟、坚强些。当然,社会环境也改善了。

可是,当代仍有一些爱慕浮华依附阔男人的女人,比如“二奶”。比如“小蜜”,她们是否也应从阮玲玉的悲剧中反思一下自身呢?

西施之死(随笔)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沉鱼落雁之容。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为了瓦解仇敌吴国,与近臣范蠡密商,要利用吴王夫差“淫而好色”的弱点,实行“美人计”

范蠡在乡间找到美貌浣纱女西施,同她说了此计,西施为了国家利益,同意以身献国。范蠡又将西施训练三年,然后献于吴王夫差。夫差见到西施如此美貌,又如此训练有素,喜不自尽,遂终日与西施嬉戏缠绵,荒于国事。越国乘机进攻吴国,吴战败而亡,夫差自尽。

这段吴越相争的故事很多人都熟悉,但越灭吴后西施命运如何?她得到个什么结局?这就有一些不同说法了。

一种说法是西施归国后随范蠡隐居。东汉袁康《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以为西施原与范蠡有情,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李白《西施》诗云:“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也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这种说法比较得人心。西施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以身饲虎,委曲求全,为国复仇。功成后她理应获得本国人的尊重,也应该有个好结局。

还有一种说法是西施归国后被越王沉江。《墨子·亲士》云:“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吴越春秋·逸篇》也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沈是沉的通假字,鸱夷是皮袋子,就是说越王勾践将西施装进皮袋子沉江了。一个有大功的美女功成后竟被杀害,这真是野蛮残酷。

勾践为什么要杀害西施?一说是出于“狡兔死,走狗烹”的想法。勾践担心胜利后范蠡势大,欲害之,而范蠡有先见之明,已隐退,故杀他的情人以示警告。另一说是勾践觉得实施美人计有些胜之不武,故杀掉西施以保其密。再一说是勾践认为西施虽立功,但终是祸水,她能祸乱吴国,也能祸乱越国,故杀之绝祸。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显示了勾践的卑鄙和残忍。

墨子说“西施之沈,其美也”。西施成也其美,毁也其美。可美又有何罪呢,毁灭美的人才有罪。毁灭有大义立大功的美女罪至大焉!

据说江南还存有一道名菜,叫“西施舌”,是用蛤蜊烹制的。说西施沉江后其舌化为蛤蜊之肉。不知人们吃了此菜感觉如何,本人是听了就觉心酸、心寒。一个大功美女冤死,一些人非但不同情,不愤怒,还要将其舌头化成蛤肉做菜,能吃得下去么?屈原沉江,人们吃粽子,那是为了纪念屈原,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鱼吃啊。

以“西施舌”为菜肴,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客”,命名此菜之人最起码是人性麻木。

从西施结局的传说可以鲜明看出人性的两面:善与恶。世上所有事物都有黑白两面。人性当然也分两面。人性恶可以谴责,但却不会消灭,我们只能希望善能多一些,恶少一些。

事实鼓励了我的希望,在江南,我看到不少纪念西施的物迹。有庙宇,有塑像,有遗迹。一幅西施祠堂前的对联写得真好:“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只合铸娇姿!”(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