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磁场 > 1.1 “吸引力法则”,源于古老的印度教

1.1 “吸引力法则”,源于古老的印度教

虽然作为一个术语,“吸引力法则”很短暂,但是据说它的理念渊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信仰中。在那个诞生了众多先知、哲人和多神宗教的神秘国度,古老的智慧经过现代西方人的诠释和包装,几经周折,成为今天人们狂热追逐的励志法则。

我曾经好奇,为何在印度那片贫瘠、荒芜的土壤上,曾孕育着能够启迪全人类的智慧。让我对古印度圣人的智慧产生兴趣的是DISCOVERY(发现)频道的一部有关印度那迪叶的专题片。

DISCOVERY频道曾经报道过印度南部起源的、号称世界上最为神奇的那迪叶占卜术,相传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圣人将每个人的一生记载在棕榈叶子上,而如今年代已久,只有40%的叶子幸存下来。据DISCOVERY的这部专题片介绍,这些神奇的叶子居然能将人类配偶的姓名、职业和子女情况都一五一十地记载下来,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那么这些那迪叶记载的每个人的一生详细到了什么程度呢?据本人在印度的英文网站上了解,每个人的那迪叶分为十二个章节,分别是这样归类的——

章节一为综述章节,系关于询问者未来的大致情况。章节二系关于家庭、教育、言谈、眼睛、金钱、直觉。章节三系关于兄弟姐妹和你之间的关系好坏。章节四系关于母亲、住房、土地、财产、车辆和生活享受。章节五系关于子女、子女的出生状况、无子女的原因、领养子女的情况、促进生育的秘方、子女前途。章节六系关于疾病、债务、敌人、诉讼以及化解方式。章节七系关于婚姻、婚后生活、配偶未来的具体状况、寻找配偶的地理方位。章节八系关于寿命、事故和危险,去世之地点与日期。章节九系关于父亲、财富、对圣地的朝拜、颂扬圣人之益处、慈善活动和社会生活。章节十系关于事业、工作、行业、地点的更换、事业的盛衰之期、成长、事业中的得失。章节十一系关于再婚、生意的收益、第二职业的收益。章节十二系关于支出、异域远行、来世和消业的收获。

为何那迪叶对每个人的一生都了如指掌,而且面面俱到?这是十分可怕的。我暂且不怀疑DISCOVERY被印度人愚弄或作假,倘若属实,那么那迪叶证实了俗话所说的命运堪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如此一来,那我们活着,不都是坐以待毙吗?如果命运丝毫不能为人类所改变,那么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列夫·托尔斯泰语录:

“活着为了什么?死吗?立刻自杀?不,我不敢。静候死亡来临?我更怕。那么我必须活着。但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一生所走的路,在两千年前已经被圣人所预见并记载。冥冥之中,有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天地宇宙,我们人类就好像是入戏的演员,将那只无形的手交给我们的戏剧剧本表演一遍,只不过结局我们并不知晓,但是早已经写在了剧本中。

那迪叶的神奇,让我陷入对宿命论的苦苦思索中。印度人和小乘佛教国家的居民都是很相信宿命的,你去这些国家总是会看到成群的贫困人口,他们闲散无事、不思改变,呆呆地望着时间的流逝。中国人则很奇怪——我们既相信“富贵在天、生死由命”的宿命论思想,又是一个很务实、很物质的民族,中国人的勤奋和努力是世人皆知的,中国人对发财致富、家族兴旺的世俗欲望也是很强烈的。

《了凡四训》在我周围的朋友间很流行。所有人都想探知,我们人类究竟能不能改造命运?在我继续研习了古印度圣人的智慧后,我得到的答案是: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改造命运,你就要按部就班地演完那迪叶在两千多年前就给你写好的人生的剧本;而如果你相信你能够改造命运,那么你就可以感召宇宙,来给你的人生剧本进行增删润色,而改造命运的魔法就包括了同样源自古印度圣人的智慧——“吸引力法则”。

最早在印度接受到“吸引力法则”教诲的是一位俄裔的美国妇人。早在1877年,出生于沙俄,后来移居美国纽约的灵魂学家、通灵大师海伦娜·布拉瓦茨基夫人(HelenaBlavatsky)出版了《揭开伊西斯的面纱》(IsisUnveiled:SecretsoftheAncientWisdomTradition)一书,第一次提到“吸引力法则”。她曾旅居过印度,在那里接受了有关“吸引力法则”的智慧。两年后的《纽约时报》上,“吸引力法则”这一术语又被用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如何吸引财富的文章里。“吸引力法则”的由此开始出现在大型报刊媒体之上。有意思的是,我还在网上搜索发现这个通灵大师竟然对藏密也有所研究。

在布拉瓦茨基夫人之后,“吸引力法则”随着1906年威廉姆·沃尔特·阿特金森(WilliamWalkerAtkinson)的《思维波动或思维世界的吸引力法则》(ThoughtVibrationortheLaofAttractionintheThoughtWorld)一书出版,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课题,又被引入到思维科学领域。“吸引力法则”成为励志的主题,启发人们如何致富,则起源于1907年布鲁斯·麦克莱兰(BruceMacLelland)的《想象力带来富有》(ProsperityThroughThoughtForce)一书。他在书中指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Youarehatyouthink,nothatyouthinkyouare)的概念,意思是说不要低估自己的能量,你所想即所是,所想即所得。

在这之后,西方心理学界开始掀起了研究“吸引力法则”的热潮。曾被理性主义者、纯唯物主义者视为唯心的“吸引力法则”,如今被纳入“思维科学”、“精神科学”的领域,有关它的学术研究著作开始涌现,比如具有代表性的、196年出版的欧内斯特·赫尔姆斯(ErnestHolmes)所著的《心灵科学的基本思想》(TheScienceofMind)和1949年雷蒙德·霍利维尔博士(Dr.RaymondHolliell)所著的《让吸引力法则伴随工作》(WorkingWithTheLa)等等。

但是在那之后的长达半个世纪里,“吸引力法则”的研究几乎销声匿迹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励志畅销书女作家、演说家埃丝特·希克斯(EstherHicks)和她丈夫杰瑞·希克斯(JerryHicks)共同出版了包括《亚伯拉罕的教义》(TheTeachingsofAbraham)、《情绪的惊人力量》(LetYourFeelingsBeYourGuide)在内的一系列著作,这些有关“吸引力法则”的励志类图书竟然几乎全部成为美国畅销书。由此,“吸引力法则”开始广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读者所接受。

而导致“吸引力法则”彻底风靡全球的是006年一部叫做《秘密》(TheSecret)的电影,埃斯特·希克斯是本片最初的画外音解说者,她也是影片中的采访对象之一。《秘密》电影以纪录片的方式,集中了一系列真人接受采访,每个人讲述的是自己心想事成的实例,从而证明“吸引力法则”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影片主要通过DVD和网上发行,在西方引起主流媒体极大的关注。影片揭示了人们的情感、思维,能够感召宇宙间的神秘力量,感天动地,对在与人的互动中影响其生理、情感和专业的举动,从而吸引并促成某件事。影片之所以被命名为《秘密》,是因为“吸引力法则”曾经被地位显赫人士视为秘不可传的法则,不能公之于众。

这个一度被西方各国权威人士视为高度机密的秘密通过此影片公之于众,影片中揭示了实施这个秘密法则有三个步骤——索要、相信、接受。索要,即明白你想要得到什么,是事业的成功,幸福的婚姻,还是完美的健康,要把你想要的东西充分视觉化,在脑海中展示出你成就的喜悦场景——明白了你想得到什么,那就开始向宇宙来索要。相信,即要充满信心,集中精神,任何疑心会坏掉好事儿,你要想象着你所要的正在来到你身边的道路上,哪怕是一种自我暗示。接受,意思是说,要敞开心扉与迎接你所要的东西,你的所作所为要和你即将获得的成功相匹配,不要犹豫,不要踟蹰,要留心任何具有“共时性”特征的、来自宇宙的信号,这些信号会暗示你,你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要勇敢走下去,你曾表白所需要的东西不久就会显现。

影片发行后,即刻得到全世界无数人的强烈反响,很多人在得知这个秘密之后,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奇迹。有的人常年的顽疾突然不治而愈,有的人突然得到了一笔巨款,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恋人,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府,有的人改善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有的人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