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磁场 > 7.1 中国人真的处处受歧视吗?

7.1 中国人真的处处受歧视吗?

《秘密》一片中展示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男“同志”,认为工作环境中所有同事都歧视他,所以他就总是招来不愉快的人际关系。而当他接受了“吸引力法则”,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所有人时,他竟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核心人物,以往他所感觉到的歧视对待也没有了。这就说明一个人与周围人群的磁场存在着感应。如果你带着怀疑自己会被歧视的态度和他人相处,那么你的磁场招来的就是负面的能量。而究竟是别人先对你有歧视态度,还是你先多心,有时候这是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话题,很难回答。我们不讨论谁先谁后,而要关注于改变我们自身,从而改变周围的环境。

我对影片中的那段镜头感触颇深。暂不说某个“同志”被他人歧视还是不歧视的话题,我关心的是我们的同胞所议论的在海外遭到歧视的话题。我也经常在国内媒体上看到中国人在海外遭到歧视的报道。为什么遭到歧视?在美国和加拿大,我感觉歧视虽然或多或少存在,但是并不是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根据我个人和我周围朋友的一些海外亲身经历,这些所谓的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大多数都是个人自卑心态在作祟,和《秘密》中那个一度脆弱、自卑、敏感过度的男“同志”的经历如出一辙。

我不敢说那叫自卑,以前每次过海关,排着长长的队伍,各色人种每个人手中都攥着一本护照,看看这个人的护照是美国的,那个人是英国的,还有日本的、加拿大的、欧盟的,还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而我的手中是一本中国护照,那就意味着经常会被海关官员倍加留意,反过来倒过去地仔细检查。难道这不是一种歧视吗?去欧洲的时候,我看见一群小日本儿手里晃着自己的护照嘻嘻哈哈地就被放过去了,而我们几个中国人就要接受漫长的盘查。这难道不是歧视吗?这种歧视引起我的自卑,甚至不敢像老外那样将护照封面露在外头,而且紧紧攥着自己的护照,生怕别人看见它的封面。现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自卑也没有以前明显了。

——海归教师周志刚

中国人在海外的较为普遍存在的怕被歧视的自卑情结,源于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现象,我们的民族自古至今在乎外族人如何看待我们,而且对此十分敏感,所以当我们在古代强大时,我们会自大于万国来朝、四夷臣服,而近现代以来,当我们落后于人时我们全民族犹如遭受重重一击,从此一蹶不振,陷入自卑,在洋人面前抬不起头。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来自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是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人钱袋鼓了,所以出国多了些自信,但是仍然或多或少带有过去几十年国人积累下来的自卑感和由此造成的脆弱的心理——毕竟我们穷过,落后过,所以在海外和当地社会接触中稍微遇到些挫折和不快,很容易敏感地联想到种族歧视。

比如一个福州朋友,身家千万,在加拿大温哥华一个富人区也有自己购买的房产,按说没有理由再感到自卑。但是有一次她很生气地告诉我说她在某国海关受到官员的歧视对待。“我看他们就是歧视中国人!”她说的时候语气很是强硬,愤愤不平、慷慨激昂。其实,我也去过这个国家,人家海关人员对所有人都一样冷淡、刻薄和不耐烦,这是职业习惯,你不要指望海关人员都把你当作上帝一样,跟她是不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你骨子里面带着准备被人歧视的心态与别人接触,那么稍微遇到一点不快,你都会联想到种族歧视。

有一年的年二十九,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中国人在温哥华国际机场被检查了行李,里里外外查了个遍。我听别的中国乘客神色慌张地议论说,检查是不是专门冲着中国人来的,海关可能以为他们是偷渡来的或者证件有假等等。但是我心里很明白,这些人绝对是多心了,因为海关查行李跟某个人的国籍没关系,跟他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也没有关系。我所认识的一位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的高级官员在从泰国度假返美的时候,也被美国海关检查了行李,原因他很清楚:任何从泰国或者南美国家归来的人,都自动被列为贩毒的高度嫌疑者,检查行李是例行公事。还有一位好莱坞影星、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获得者希拉里·斯万克(HilarySank)在去新西兰的时候也接受了行李检查,并因为携带了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而被罚款一百美金。

还有一个北京朋友,去香港遇到了不愿跟他说国语的人,于是乎就定论香港人歧视内地人:“他们也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不就是一个弹丸之地吗?见了我连国语都不会说了。”其实,没准那天他碰到的那个人国语的确不好,或者正巧心情不佳,任何人都懒得理睬。这位朋友未免有些太敏感。我去香港的时候遇到的国语不好的人,个个都会用蹩脚的国语向我道歉:“对不起,我的国语很烂。”

还有几个中国大陆移民,在多伦多找工作,每次一碰壁,就联想到种族歧视。事实上,同等条件的白人也一样会因为某些资历不够格而被拒绝,况且这些大陆新移民的英语口语、听力还不过关,你怎么就能断言人家是歧视中国人呢?

还有的中国大陆移民,晚上很晚去温哥华某餐厅就餐,适逢餐厅打烊。西方人一般不愿意为了多一点生意而延长工作时间的,所以他们很客气地告诉这群中国客人,打烊时间到了,欢迎改日再来。中国客人很奇怪:“怎么,放着生意不做?难道不要挣钱了吗?难道他们认为中国人穷,不愿意接待中国人?”这又是自卑心态在作祟。人家是例行公事,到时间就打烊,多一分钟不愿意加班,而绝非是因为对中国人歧视。

这种事例简直太多太多,有时候听多了,让人难免觉得可悲。为何一个泱泱大国的国民,在海外心理如此脆弱?遇到歹徒不敢报警,受到欺负忍气吞声,遇到一点不顺就联想到种族歧视。

我的个人海外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告诉我,国外一般来说不仅不歧视中国人,有时候反而重视中国人。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一个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古国。那些在国外当一回背包客或走马观花的团队游游客,外语也不甚精通的人,是体会不到的。骨子里为做中国人而自豪的,言谈举止中自然会透出一种大气来。而口口声声抱怨别人歧视华人的中国人,骨子里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自卑。所以,如果想让别人尊重你,要先尊重自己,先去掉那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卑心态。

我在温哥华上学深造的时候,创作了一部学生作品,需要一位男芭蕾舞演员出演,当时就想到了加拿大首席男芭蕾舞演员雷克斯·哈灵顿。于是我给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剧院发了邮件,邀请雷克斯参加演出,没有报酬。按说我一部区区学生短片,怎敢请加拿大首屈一指的芭蕾大师?但是,该剧院的院长助理亲自给我回信,“责成”雷克斯也给我回信,并答应演出。我还就此在学校师生前炫耀一番。我跟我加拿大的朋友们说起此事,感叹这些大师级人物真是一点没有架子。没想到,加拿大朋友说:“那是因为你是中国人,如果你是本地人,或者是印度人、墨西哥人,我敢保证他们不会理睬你。”

在一个国家,带着不同的态度和“磁场”去游历,便会有截然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你邂逅到的人,遭遇到的事情,统统是你自己吸引来的。我曾经在我的博客上刊登了我在英国的游记和照片,于是有一个女士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起她在英国伦敦的不愉快的遭遇:冷漠、无礼的伦敦人,歧视任何外来人,更不用说中国人。说起在英国的遭遇,相信有很多人都有同感,尤其是那些寄人篱下的偷渡者,或者陷于打工之苦的留学生,但是我的一些朋友在英国,从伦敦到爱丁堡一路却感受到了友好和热情。

我去英国伦敦的时候,有一日在地铁站为我的交通卡充值,队伍排了几道弯,估计有上百人,我一看那阵势就傻了。一方面我必须为交通卡充值,因为第二天需要用此卡乘地铁去希思罗机场,否则打出租车可是天文数字;另一方面,我又不想把半天时间用在排队上,在离开伦敦前的有限时间里我还有很多事情去办。我问队伍中的一位金发碧眼的年轻男士,队伍的尽头在哪里。没想到他主动让我站在他前面,而后面排着的几百人居然没有意见!所以没有十分钟,我就充了值,后面的队伍越来越长,我是队伍中唯一的中国人。

在伦敦的头几天,有一位当地的志愿者为我免费当导游,徒步带我去了SOHO、中国城、大英博物馆、大英美术馆以及泰晤士河。在大英博物馆,当时正在展出秦始皇兵马俑,吸引了来自英国甚至欧洲毗邻国家的游客前来一睹为快。在排队购买饮料和快餐的时候,有几个从英国其他地方坐火车来伦敦专门为了看兵马俑的白人女士,友好地问我是不是中国人,当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时候,她们也都十分高兴,连连赞赏兵马俑的伟大。说实话,我没有遇到任何一个歧视中国人的英国人,我也不觉得他们就有资格对中国人品头论足,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自然也会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我们。

一天晚上,我回到我位于伦敦市中心旅馆的住处,我的床上竟然摆着一瓶红葡萄酒!原来是旅馆女老板送的。我们的旅馆住着欧洲各地的游客,她倒是对他们很不客气,而对我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热情十足。后来我想,那是因为我先对人家友好,入住当天就和她姐弟俩聊天,还送了他们一副来自中国的剪纸,女老板甚至还要介绍朋友给我认识。(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