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百年屈辱录 > 第4章

第4章

“万园之园”之殤

圆明园占地5000亩,从康熙朝开始修建,先后经过5个皇帝,历经150年。它集我国优秀的造园传统、国外的造园精华于一身,中外合璧、精心打造成一座超大型人工园林。它有山有水,千姿百态,内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精英建筑00多座,成为一座惊羡世界的园林典范。园林内藏有大量绝世的历史文物、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图书典藉、金银饰品,是中国历代艺术珍品的典藏中心,是举世无双的综合性世界博物馆……

英法兽军在北京城郊疯狂烧杀抢掠达50天,将圆明园周围的清漪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先后烧毁。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将魔爪伸向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福投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妃受惊吓身亡。10月7、8两日,兽军先是将馆藏文物、奇珍异宝洗劫一空;带不走拿不动的就摔就砸,肆虐之后英法联军撤走。10天后的18、19两日,英军总帅格兰特派出1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000多人,再次洗劫圆明园,放火烧了天夜,把圆明园烧成一片瓦砾!并将圆明园附近已遭抢掠的清漪园等其它4园、及海淀镇均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00名太监、宫女、工匠等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为什么英法联军抢掠撤走10天之后,英军又来烧毁圆明园?对此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说英军为掩盖抢掠罪迹,有说因清政府对杀害英军俘虏巴夏礼的报复,有说为了对清政府进一步施压……总之,英法联军犯下毁灭人类文明的罪行。英法军不仅烧毁圆明园、清静园等4园,而且把京西皇家的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上的建筑全部焚毁,其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他们的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由于圆明园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年)冬勘察,园内尚存精美建筑1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再次放火烧毁圆明园内残存的1处皇家宫殿建筑。

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而主要的是,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战争造成深远影响

深远影响从1856到1860年,中国与英法两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断断续续打了4年,英法联军投入兵力l。7万人,舰船17艘,伤亡450人;清军投入兵力0万人,以伤亡1500人的高皍代价清政府惨败,签订第二批不平等条约。4年中先后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中英天津补充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共9项之多。给中国的政治、经济、主权、文化、心理等造成恶劣而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它使中国损失了更多主权和领土,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奠定了后来中华民国的版图基础,为沙皇俄国侵占我西北更多领土开了先河。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成为可能。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使中国的经济更加受到侵略性的冲击。

鸦片贸易合法化、掠卖华工出国、允许外国人进入内地传教等等,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造成严重打击,地主阶级开始分化,从而开始了“洋务运动”,迎来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同时,也激发了国人的觉醒、提振了反抗侵略者斗争的勇气,从而亿万志士仁人进行了旷日持久、不屈不挠的斗争!

清王朝沦为列强附庸l840年强盗洞开国门,签订一条列不平等条后,西方强盗对我国剝削压榨掠夺日甚一日,清王朝把苦难转嫁到老百姓头上,致使百姓喘息难申,饿殍遍野。人民反清抗洋事件时有发生,导致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等揭竿而起。规模大、历时久者当属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该运动正进行的风生水起,清王朝政权内外交困,有土崩瓦解之虞。侵略者知道,要想把清政府永远置于掌控之中,落实条约的内容,必须保住这个恭顺的奴才;一旦被太平天国夺权,一系列条约将成为一纸空文。于是,《北京条约》刚签完,英、法、俄、美等国公使就表示,只要清政府认真履行条约,可以得到帝国、包括枪炮舰船在内的任何援助。以咸丰皇帝、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为首的“保守派”,担心被洋人挟植下的代理人所取代,在中国建立新的王朝;以奕昕、曾国藩等人为首的“媚外派”,早对外国的洋枪洋炮、先进技术情有独钟,认为只有借助洋人势力把太平天国镇压

下去,才能长治久安。保守派、媚外派相持不下。就在这时,西方列强所希望的事发生了……

慈禧主导下的“辛酉政变”1861年8月,咸丰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死前安排了后事:其6岁的儿子载淳继承皇位,咸丰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被尊为慈安皇太后,称“东宫娘娘”,载淳的生母钮祜禄氏尊为慈禧皇太后,称“西宫娘娘”,小皇帝由载垣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扶佐。慈禧是个野心勃勃、权欲极强、心狠手辣的女人。咸丰死后,她开始了篡权活动。

当时清廷有三股势力:以载垣、肃顺为首的“朝臣势力”,以恭亲王奕昕为首的“帝胤势力”,以慈禧为首的“帝后势力”’。平时三股势力明争暗斗,不可开交。

当年10月,留在北京与洋人周旋的奕昕去承德奔丧,与慈禧太后进行了联合密谋。慈禧回京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凌迟处死,两宫皇太后垂亷听政,任命恭亲王奕昕为军机大臣,改年号为“同治”。从而为以慈禧、奕昕为代表的“媚外派”扫清了道路。

政变的幕后黑手就是英美法俄等国,他们对中国的“可喜”变化津津乐道,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把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

慈禧按照洋人旨意,建立了新的行政机构:设立了“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恭亲王弈昕被任命总理大臣,主要任务是办理洋务外交、管理通商、军事、经济、关税、海防等事宜。从而使中国深陷半殖民地泥潭!

强盗乘势妄为

张兆茹

在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制约下,大清国的尊严被剝蚀得体无完肤,中国的政治、経济、军事、外交、通商、税务等,均受洋人的影响和制约。清政府只有俯首听命,逆来顺受;中国人民痛苦颠连,生存维艰。由于贫穷落后,由于主权旁落,屡屡上

当受骗,受制于人,外国人可以为所欲为。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讲述这一章时必先说说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由于腐败的清政府封建统治,资本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清政府割地赔款,白银大量外流,鸦片的大量输入,使劳动力日益衰竭,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乘机勒索百姓;加上水、旱、虫、疫等严重自然灾害,给中国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灾难,导致了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劳苦大众纷纷进行反抗。于是,发生了1850年代的太平天国、捻军、陕西回民起义等**。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历时1年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他们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很快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而失败,前后存在1年。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农民起义,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洪秀全的起义假借西方传入的基督教为名而发起的,一是老百姓感到新鲜,二是与老百姓希望求新求变、改变处境的思想相契合。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

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源于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奇怪的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虽然声称结合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但其对基督教义一无所知。洪秀全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号召力。

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革命纲领,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干王洪仁玕在后期提出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由于周边环境的恶劣与农民阶级的漠视而没有起到预期作用。

政治上,太平天国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产物。但朝中不但阶级森严,为王为官者为所欲为,更甚于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洪秀全等王定都天京后,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胡乱封赏,派系纷呈。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的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的知识分子相当仇视。制度上,天朝田亩、资政新篇等纲领只是纸上谈兵,从未认真推行过,更不见有任何成效可言。因此,这个政权在历史上存在非常大的非议,他的“先进性”并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认同;太平天国被认为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政权。洪秀全本人也不被认为是理解基督教教义者。他的所有政策都没有得到过成功实施。事实上,这更加倾向于一个农民暴力政权。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虽然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来说只是一种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轰轰烈烈,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也不明确,大多是迫于生计,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恶性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终于导致1856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公开分裂,相互残杀,使数以万计的优秀战士死于非命,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

战略上也有失误。例如,金田村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初期的封王,一开始就埋下祸根,东王占有绝对的军政大权,导致野心的扩大,想取代天王。《天朝田亩制度》的共产化,像分配时的“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只适用于下层的农民、商户、士兵;对于上层领导人,每天是用几人共用的钱,吃几人共吃的东西,穿的、住的都比下层人民好许多。体制的不均等性也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自强梦一一黄粱梦

洋务运动的兴起由于清廷倚赖汉人组建的湘军和淮军打败的太平天国,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平乱有功,使清廷更加重用汉人,汉人在清廷的权位因而大增;导致了满人对军队的控制权减弱。曾国藩、李鸿章等借助欧美外国人镇压太平军,见识过西方的军事实力,促使了后来以他们为主导的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农民起义军的纷扰,中囯深深陷入半殖民地泥潭,统治中国00多年的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再腐败的统治者也会深入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出路。在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一批具有买办性官僚、军阀集团。他们在与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和,可以“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于是,清王朝得出结论:一面结好洋人,认同他们的即得利益,履行条约内容;

一面学习洋人的先进技术,走自立自强之路。对内则加紧镇压,从严统治,绝不手软。这就是19世纪后期兴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始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王朝统治。所谓“洋务”,系指外事交涉、订立条约、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按洋法操练军队军、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与外人

来往有关的事务……

洋务派的领军人物是奕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早在1860年1月曾国藩就上奏朝廷: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工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官民通行之物,

到那时剿匪、运输,成为救时第一要务……

186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虽数倍于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低劣;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同,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到自主自强之目的……奕昕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方可彼此相安。

洋人主导下的制造业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内容,从18世纪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重点是创办军事工业;80、90年代在求强的基础上,以“求富”为主,重点是创办民族工商业。在求强阶段的确创办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厂。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在南京创办的金陵制造局、在天津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由于这些工厂是官僚衙门式的管理,所以极具封建性;更由于过多依赖洋人,又极具买办性,所以很难具有先进兢争力。如金陵制造局造出的大炮,在试炮时两枚68磅炮弹在炮膛里爆炸,炸死7名试炮士兵。问题出在该局主持人马格里身上。此人不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名侵华军医,战争结束投到李鸿章门下,摇身一变成了主持军工的总监。

这种荒谬绝伦的笑话,不失败倒是怪事了。

金陵制造局如此,其它制造也好不哪去。如左宗棠依靠法国人日义格和德克贝,花500多万两银子从法国买来洋人淘汰的废旧机器,办起福州船政局,费时8年造出15艘军舰,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开战不到l小时,就被法国远征舰队全部击沉。又比如,先靠美国再靠英国办起的江南制造局,造的船不能出海,而且造价比买价还贵一两倍。最后不得不停办,改成修船厂。由英国商人密妥士主办的天津机器局,办了三四年,一颗钉子也没造出来,却用中国人牙缝里挤出的血汗钱养肥这头外国猪!

试想,一个饱受洋人剝削、贫穷落后的中国,想靠洋人的“帮助”办工业,靠洋人的扶持掘起,完全是天方夜谭!它们处心积虑地剝削你、控制你、压制你,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帮助你?它们教给你的所谓“技术”是过时的技术,它们卖给你的机器是淘汰的机器,它们派来的所谓技术人员不过是水货、蠢货。它们的目的绝非让你自立自强,你只有永远贫穷落后,弱不禁风,你才能永远屈从它、臣服它,它好永远控制你。因此,没有民族的独立,没有国家的自强,不改变腐朽的封建专治制度,依靠洋人而崛起,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海关由洋人操控

海关的税率与税收,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是关系着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新成立的总税务司署是总理衙门的直属机关,本应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但这一重要部门的钥匙却掌握在英国人手中。总税务司署的最高官员总税务司,由清政府高薪聘请的英国人担任,他名义上帮助中国管理海关事物,实际上不仅操控海关,而且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185年,英法美通过一纸不平等条约夺取了海关的行政管辖权;之后,他们迫使清政府订立协定,由三国领事各派一名税务官组成“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主持上海海关的管理工作。1858年这种模式延展到广州、厦门、天津、福州等城市。一年后,英国人凭借《中英善后条约通商章程》,强迫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上海总税务司,总管各口岸的进出口税务工作,并在上海设总税务司署。从此,中国的海关行政权正式落入英国人手中。l861年,中国成立总理事物衙门,上海税务司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总理衙门的直属机构,李泰国堂而皇之成为总税务司,统览国家进出口行政大权。

因为李泰国专权霸政,为所欲为,贪赃枉法,过多干涉中国内政,为中国人和英国人所不齿,l86年被中国政府解退回国,换上时年8岁的英国人赫德。赫德1854年19岁时来华,先后在英国驻宁波、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和助理;1859年起任广州海关副税务司,1861年代理总税务司,186年11月任海关总税务司,并把司署遣往北京,直接接近权力中心。这个道地的中国通怀揣大英帝国的野心,又以“中国政府外籍雇员”自居,被清王朝待为“客卿”。他一生清廉任达,在衰朽没落的旧帝国中,创造出唯一廉洁不贪腐的高效衙门。从186年任职,到1908年离职,主持中国海关长达45年之久,直到离职仍挂着总税务司头衔。在主持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中,赫德不仅在海关建立了总税务司的绝对统治;而且其影响涉及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就连中央、地方官员的任免离调,都有他的影响。

第四节荒唐的《蒲安臣条约》

赫德在中国期间,深受奕昕和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推崇与信任。1866年赫德回国结婚时,曾提议清政府派英文学校同文馆几名学生随他去英国考察,开阔眼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是清政府派员出洋的第一次。1868年,还是他花言巧语,建议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特命全权大使,率中国外交使团出访欧美各国。清政府听信了他的建议。

蒲安臣何许人也?他是l86l年一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卸任前到清政府辞行,他包藏祸心,意在敲诈中国,于是厚着脸皮说,我热爱中国,想为中国做点“有益”的事情。加上赫德的极力推荐,清政信以为真,真的任命他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任命英国驻京公使翻译柏卓安和法国海关官员德善为“左右协理”,随员是不懂外语、不熟悉外国的中国人。于是,由这些人组成代表团,当然一切听命于他们。

出访前,奕昕对他们有个约定,凡有损中国的事,必须力为争阻;凡于中国有益的事,也不可冒然应允,必须知会总理衙门复准方可照办。但心怀叵测的蒲安臣到达美国后,不顾总理衙门的训示,擅自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署《中美续增条约》,史称《蒲安臣条约》。主要内容有:

两国人民前往各国往来或常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两国可以互相往来派留学生,美国并在华指定地点设立学堂……

该条约虽然看似简单,但包藏很大祸心!众所周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虽然拐卖人口的活动十分猖獗,但还没有合法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尤其《蒲安臣条约》签署后,拐卖人口的构当完全合法化!从l861年一一l866年间,仅从香港一地拐骗的华工就多达4。9万多人。被拐卖华工活动蔓延到华南沿海地区乃至内地。这些可怜的人们,大多拐卖到美国西部从事繁重、暗天日地开矿山、修铁路、开荒种地的活计。仅就修路一项,1869年在l万人的劳工中,中国劳工就有9千多人!到1875年,华工总人数已达l0万之多。他们过的是眼泪泡着心的日子!

《蒲安臣条约》的另一罪恶是进一步的文化侵略。条约规定美国人可以在中国建教堂、医院、学堂等文化设施,广泛吸收中国人信洋教、上洋学堂。其目的是推销他们的价值观、文化观,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以便进一步控制中国。据不完全统计,1869年在华的教会学堂中就有中国学生4000多人,几年后增至6000多人。信天主教、基督教的人数更多。

这个以外国人主导的所谓“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英国、法国、普鲁士、俄国,两年后。,蒲安臣病死于俄国,这场丒剧方告结束。一个外国人,充当中国的特命全权大使,并代表中国擅自签订不平等条约,这是国际外交史上所罕见的,只有腐朽没落的旧中国才有这种奇闻怪事。(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