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 第三章

第三章

小说里面说贾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贾赦,可是贾赦跟贾母住在一起吗?不住在一起。这不但是贵族家庭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在封建社会的普通家庭里也是很离谱的。小说里面贾母的丈夫是贾代善,他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已经死去多年了,贾代善死了以后,爵位是由贾赦来袭的。可是袭爵的他却不住在荣国府的荣禧堂,不住在荣国府中轴线上的主建筑群,却跑到荣国府隔壁另外一个黑油大门的院子里去住。这个荣禧堂荣国府最重要的一个空间一被谁占据了呢?贾政和王夫人。他们住在荣国府中轴线主建筑群,占据荣禧堂这样一个非常重要、挂着皇帝的赐匾的空间。从小说的人物设计来说,这是说不通的^贾政只是因为皇帝对他也比较看重,额外给了他一个官职,这个官职也不是很高,是个员外郎,却大摇大摆地跟他的正妻王夫人占据荣国府主要的居住空间,由他和王夫人来作为贾母跟前的儿子、儿媳妇来侍奉贾母。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曹雪芹在写作当中遵守这样一个原则:当他的小说里的人物设计和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难以协调的时候,是牺牲生活的真实去照顾小说本身逻辑的圆满呢,还是牺牲小说本身逻辑的圆满去照顾生活的真实?曹雪芹选择了后者。这是他“真事隐”、“假语存”文本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因为在生活的真实当中,李氏的丈夫死了,亲儿子又死了,她过继来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带着儿媳妇过来了,作为她的合法的儿子、儿媳妇来侍奉她,与她住在一起。而贾赦呢,在生活真实当中是贾政原型的一个亲哥哥,并没有与之一起过继到李氏的门下。在小说里,为了写作上的方便,曹雪芹就合并同类项,把生活当中贾赦的原型,一个本来并没有跟贾政的原型一起过继到李氏门下的人,也设计成了贾母的儿子。虽然小说是如此“真事隐”了,但曹雪芹又不愿意按照虚构应有的逻辑来写^按那个逻辑,他应该写贾赦和邢夫人住进荣禧堂,他还是要“假语存”,就是虽然把生活当中的曹俯化为了贾政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却又在描写上保存生活中的真实情况,那就是过继过来的曹俯和他的媳妇跟李氏住在一起。这是《红楼梦》文本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红楼梦》文本之中设定的贾母的亲儿子贾政,其生活原型是贾母的原型李氏过继的儿子,把这一点弄明白了,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生活原型的角度来说,贾宝玉的原型并不是贾母的原型血缘上的亲孙子。但是,我们阅读《红楼梦》时会经常发现,贾母视宝玉为心肝宝贝、命根子,如果没有血缘关系,贾母能这样对待他吗?关于这一点,该如何解释呢?再有,《红楼梦》第三回写到,林黛玉初人荣国府见到贾母,贾母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宝、黛的生活原型又到底是谁呢?

以生活原型而言,曹雪芹如果是曹俯的儿子,那么他跟李氏就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他只是一个过继来的儿子生下的一个孩子。但是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富贵家庭,还是普通人家,都认同一个道理:过继的儿子如果是成年过继过来的,和他过继后的父母关系不融洽的话,这个儿子所生的那个儿子却会被上面的祖父、祖母视为自己的亲孙子,这是在那个时代为了延续一个家族的血脉约定俗成的一种心理认知和伦常定位。这种伦理定位,直到今天仍被绝大部分有过继关系乃至“入赘女婿”的中国家庭所认同。所以书里多次写到,贾母对贾政没有什么感情,但她确实是把宝玉当作心肝宝贝,这是非常合理的。

把这个问题捋清楚以后,你再想一想,在曹雪芹执笔写作的时候,他心目当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血缘很近吗?在生活的真实当中,这两个人物的原型的血缘离得比较远。生活当中的李氏有一个亲女儿,在小说里面化为了贾敏,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到小说里面就被设计成叫林黛玉。这是她的亲骨肉,是她的亲女儿生下的亲女儿,非常亲啊,所以他写第三回林黛玉到了荣国府以后,贾母那样激动一否则不好理解:贾母眼前的姑娘很多嘛,大儿子贾赦就有大女儿贾迎春,那不就是贾母的宝贝挖渚吗?对不对?贾母有血缘上嫡亲的孙女儿啊。可是小说里面贾母对贾迎春什么态度啊?有一次府里面开宴请客,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他们家的姑娘,贾母让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出来跟人家见,说贾家的姑娘就把探春叫来吧。邢夫人对此耿耿于怀,认为贾母对贾迎春视有如无,非常怨愤。相比之下,贾母初次见到林黛玉时是怎么个情景呢?而且大家知道,王熙凤是最会讨贾母欢心的,王熙凤出场以后怎么说的啊?她就知道贾母心里在想什么,她说,哪里是一个外孙女儿啊,分明是一个嫡亲的孙女啊!她就知道,在血缘上,林黛玉是跟贾母最近的一个生命,所以贾母珍爱她。作为一个封建老太婆,在血缘认同上有这样的意识,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书里说贾母的二儿子是贾政,但从描写上看,像亲的吗?第二十二回写大家一块儿猜灯谜,因为贾政的生活原型是一个过继儿子,小说里面其实也是根据生活当中的真实情况来写,就写到:有贾政在场,贾母就觉得不自在;贾政在她面前承欢也显得很勉强,最后贾母就等于是把贾政给撵走了。真是亲儿子能这样吗?在贾政痛打贾宝玉之后,贾母颤颤巍巍去说了一些话,那是母亲在和亲生儿子说话吗?那就是一个发怒的非生身母亲面对一个过继来的儿子,一来二去所说的话。所以在生活的真实当中,林黛玉是和贾母血缘上最亲的一个人。

贾母为什么愿意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现在这个问题就更加清楚了。第一,她不会有那个血缘相近不宜结婚的心理障碍。因为从原型角度来说,实际上黛玉、宝玉这两个人血缘根本就不近,相对来说,

宝钗和宝玉的血缘关系倒要近得多个是姐姐的儿子,一个是妹妹的女儿,如果他们俩结婚,是两个姨表兄妹结婚。过去对姨表亲婚配可以容忍,但我们今天从遗传学的观点来看,也是应该有所避忌的,现在的婚姻法也是不允许的。所以生活的真实折射到小说里面,人物虽然在艺术设计上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但是人物的心理状态还是生活当中的真实状态。贾宝玉是和薛宝钗结婚还是和林黛玉结婚,如果仅仅从血缘角度来说的话,贾母选择林黛玉而放弃薛宝钗是顺理成章的。

曹雪芹借助“真事隐”、“假语存”的写作方式,把生活中的真实映像在小说当中,以构成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还有一个人物,曹雪芹把生活真实中的她加以变化写到了小说里,她就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李执。《红楼梦》八十回后会写到,贾府满门被抄,独有李纨母子幸免,没有被拘禁,后来还很发达。这是为什么?生活中的李纨究竟是什么人?探究李纨的生活原型,对于理解林黛玉的原型又有什么关系呢?

李纨这个角色身上有生活的真实当中李氏的亲儿子曹颗的媳妇马氏的影子。马氏是谁?就是在曹寅死去以后接任江宁织造的曹颗的正妻。马氏呢,很不幸,她的丈夫曹颗当江宁织造当得好好的,突然就一病不起,死掉了。于是曹家就剩下了两代孤孀,李氏是一个寡妇,马氏又是一个寡妇。李氏的问题皇帝给解决了,她有了一个过继的儿子,这个儿子继续当江宁织造,她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马氏,你想,惨不惨啊,来了一个曹俯,带着一个妻子,两人大模大样地就成了李氏的儿子、儿媳妇了;曹俯就顶替了她丈夫的位置当了江宁织造了,二人就住进了江宁织造府的主建筑群了,她本人就得靠边了。曹眺对康熙皇帝感恩戴德,同时向康熙汇报了一个消息,说他的嫂子马氏已经有身孕了(就是说曹颗虽然死了,但是生前已经让马氏受孕了〉,倘若他的嫂子能够生一个儿子的话,那他的哥哥就等于有后代了。但是没有后续的档案来说明:究竟马氏生没生下孩子来?生下的孩子究竟是一个男孩儿还是一个女孩儿?生下的这个孩子养大了没有?因此关于曹雪芹究竟是谁的儿子,在曹雪芹家族史的研究者当中就有分歧:有的认为曹雪芹就是曹俯的儿子,有的认为曹雪芹就是曹颗的儿子,也就是马氏生下来的遗腹子。我个人认为,曹雪芹在“真事隐”以后,在“假语存”的过程当中,就把马氏降了一辈,设计成了李执这个艺术形象。

为什么说李纨身上有马氏的影子呢?在第四十五回里面,因为王熙凤泼醋以后打了平儿,李纨看不过去,所以两个人话语之间就发生了一些冲撞,这个时候王熙凤说了一些揭李纨隐私的话。王熙凤怎么说的?她说:“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是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彀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也就是说在小说里面,李纨享有的月银数量是和王夫人平等的,是二十两银子。小说里为什么这么写?可见在生活当中有一个马氏。你想,马氏虽然失去了女主人的地位,但是江宁织造府供应她月银的时候,那个份额不可能给她降低,也没有道理降低,她的月银的数额应该是和曹俯的夫人均等的。这一点在小说第四十五回就有所逗漏,所以这个地方你要看得很细。我的研究方法一是原型研究^二是文本细读。这些地方有人拿眼睛一晃就过去了,细读就读出味儿来了,这些描写里面都有很多真实生活的投影。

按照上面的分析,如果李纨的身上有马氏的影子,那么,李纨的儿子贾兰的原型会不会是贾母原型的亲孙子呢?如果真是那样,贾母身边岂不是有比宝玉、黛玉血缘上都更亲的骨肉了吗?这是一个必须解答的问题。

有的“红迷”朋友跟我讨论得很细,说如果你认为马氏到了小说里面就是李执的话,贾兰就应该是贾母的亲孙子,对不对?小说里面是把她降了一级,李纨成了贾母的孙子媳妇,她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贾母的一个重孙子贾兰。在第二十二回里面有一笔写得是很有趣的,就是荣国府众人聚在一起过灯节,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要讲究团圆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很高兴,可忽然贾政发现贾兰不在座,有这个情节吧?贾政就问,怎么不见兰哥儿啊?贾政问这个话,当然需要由李纨来回答,因为李纨是他妈。李纨说因为老爷你没叫他,所以他就没有来。根据小说里面的人物设计,贾兰是贾母的重孙子,是贾政的亲孙子,全家团聚还用人叫吗?小说开始的时候贾兰虽然年龄比贾宝玉小,也读书认字了呀,他怎么能不去呢?在封建社会里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就是晚辈对长辈不但逢年过节必须到跟前去承欢,就是平日里,每天早上也必须到长辈跟前去晨省,晚上必须再去一次。可是小说里面把贾兰设计成了贾政的亲孙子、贾母的亲重孙子,在灯节的时候他却不去承欢,这是什么态度啊?没叫就不去?可见“真事隐”所隐去的真事是:在真实生活当中,这个人物和贾母、贾政的原型都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只能这么解释。

有的“红迷”朋友可能要问,李纨为什么一定要来?因为李纨的身份是非常明确的,她是贾政、王夫人的一个亡故的儿子的媳妇,在小说里面,她始终是要到贾母、王夫人跟前来伺候的,两层长辈她都得伺候,所以她是必须要到的。但是贾兰很显然就可以不到。当然贾兰被请到了以后,贾政也表示很喜欢他,贾母就让他坐在旁边,抓果子给他吃,书里面有这样的描写。

从书里的描写来推敲,贾兰这个角色的原型,有可能是因为马氏到头来还是没有生下孩子或生下没能养大,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过继来的儿子,这个孩子只认他的妈为至亲。曹眺一家子团聚,他妈因为是李氏的儿媳妇,不能不去,他却可以认为那是叔叔家的聚会,没叫他去,他就不去。曹雪芹把他们母子二人降低了一辈来写,而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在从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却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辈分,而且放手去写他们的爱情,写贾母对“木石姻缘”的支持。可是在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当中出现了“调包计”的情节,写贾母喜钗厌黛。高鹗的这种写法,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吗?

绕到李纨和贾兰的问题,还是为了回到林黛玉的问题上来。在生活的真实当中,当时的李氏一抬眼,满眼都是儿女,都在奉承她,但是哪一个真正是亲的?从血缘上,你替她想想,曹俯是亲的吗?曹俯的媳妇是亲媳妇吗?当然宝玉的原型从小捧凤凰似的长大,可以认作亲孙子,但是这个亲,那个亲,都不如林黛玉的原型亲,你想是不是这样的?高鹗却写贾母活着的时候就容忍“金玉姻缘”成功,就同意王熙凤的“调包计”,甚至于在“调包计”的实施过程当中对林黛玉非常绝情,听凭林黛玉悲惨地死去。

高鹗有续书的自由,他那样写也自有他的逻辑,但是我现在要很鲜明地表达我的个人观点,就是高鹗这样写是违背曹雪芹的原笔原意的,既违背曹雪芹所隐蔽的“真事”,也违背曹雪芹选择的“假语”,他这样写是不对的。

说到这儿,也可能有“红迷”朋友要这么来提醒我了:您说了半天,一个说了遗产问题,一个说了血缘问题,但是林黛玉是个艺术形象,您能不能加重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艺术分析啊?我很愉快地接受您这个建议。对于一个人物的刻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肖像描写,写她的外貌。林黛玉一出场曹雪芹就写到了她的眉毛和眼睛,那么林黛玉的眉、眼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下一讲将来讨论这一问题。

林黛玉眉眼之谜

在上一讲中,我通过文本细读,从原型研究人手,分别为大家解读了《红楼梦》中,可能与贾母、贾政、贾赦、李纨和贾兰这五个人物相对应的生活原型,从而揭示了林黛玉与贾宝玉在生活中的原型之间的非近亲关系。但林黛玉毕竟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她是一位与贾宝玉发生爱情故事的贵族小姐,一位沉鱼落雁的绝代佳人。在流传至今的众多版本的《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肖像描写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么,究竟哪一种描写才最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呢?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对很多人物都有肖像描写。比如说林黛玉初进荣国府,首先就把府里面的三位小姐介绍给她,然后曹雪芹就通过林黛玉的眼光看过去,这实际上就是肖像描写。

首先是迎春,说她: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然后写贾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跟贾迎春就有很鲜明的区别。

那么,对贾惜春呢,写得比较简单,说她:身未长足,形容尚王熙凤出场也有肖像描写,说她: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掉梢眉,身材窈窕,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贾宝玉出场也有肖像描写,说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如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对这些人物的肖像描写都是比较明确的,在各种古本上个别字眼可能略有出人,但是没有什么很大的分歧。

到了林黛玉,麻烦就来了。我的两位“红迷”朋友曾在我的书房就林黛玉的眉眼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就是因为不同的古本对林黛玉眉眼的描写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

比如说有一种通行本叫做《增评补图石头记》,现在有的出版社所出的《红楼梦》用的还是这样一个底本,它在第三回写到林黛玉的眉眼的时候就说她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段文字之所以让人不太满意,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林黛玉年龄还很小,怎么就会有一双含情目?再比如说“庚辰本”,这是一个保存的回目比较多的一个古本,这个本子有很多优点,可是在这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眉眼的时候,文字是这样的:“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也强调多情,杏眼则是一个没有创新的形容。这是一种很平庸的写法,甚至可以说有点恶俗。通行本里面的描写也不能让人满意。所以他们两个就争起来了。(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