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网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我的看法是,曹雪芹在这一回里写出了贾政的另一面,那就是他非正统、非规范的一面。在这一回里,贾政也难得地肯定了宝玉的非正道的一面。前面已经写到,与贾家血肉相连的江南甄家已经被皇帝抄家治罪,贾家不但接待了甄家的人,还接收了甄家运来的罪产加以藏匿。虽然在前面相关的文字里没有提到贾政,但那不可能是王夫人等背着他做的事。在笼罩全书的“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政治格局中,贾政终于不得不作出鲜明的政治抉择——站到以“义忠亲王老千岁”为精神领袖的“月”派政治力量一边。贾政之所以对姽嫡将军林四娘一唱三叹,就是看重林四娘的“义忠”,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牺牲精神。贾政的这个政治抉择,当然也就决定了此后贾府的命运。所以我说这一回又是一个转折。

就宝玉而言,吟诗赞颂林四娘,是被动的,而写《芙蓉女儿诔》,是调动出生命中的全部激情,以血泪写成的。这篇古奥的诔文,借助字典、词典、注释,其实一般读者都能达到琅琅上口地诵读,和默默品味而心领神会的程度。这不仅是宝玉对晴雯一个人的悼念与怀思,也是宝玉对群芳和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青春生命所处的生存环境的沉痛概括,以及对挣脱桎梏追求个性解放的高亢呼喊。这是宝玉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大转折。从此以后,他将面对更多也更沉重的挫折,他的终于“悬崖撒手”,也就埋下了精神种子。宝玉撰《芙蓉女儿诔》之前,从空落落的蘅芜苑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是当日各处房中丫环,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情!”这是“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的再一次变奏。又写到宝玉在构思诔文时立下这样的出发点:“我又不稀罕那功名,我又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他发誓用血泪来写出心语。其实,这不也就是曹雪芹的美学宣言吗?

现在再读第七十八回,我不仅有了耐心,更常读常新。尤其要感谢曹雪芹,“不稀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这是他给我立下的写作圭臬,成为我写作的座右铭。所谓“不为世人观阅称赞”,意思是能够忍耐一般世人的长期误解,不追求轰动效应,更没有商业上的追求。也就是说,能有越来越多的世人接受自己的文字,能有一些赞扬和肯定,能够流布,名随利至,固然也是可能发生的情况,但那绝不是为文的目的,目的只能是“我为的是我的心”。

这两回是否是曹雪芹原笔?如系补作,作者当非高鹗揭秘古本

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第八十回懦弱迎春肠回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肓按周汝昌先生的观点,古本《红楼梦》〈《石头记》〉可信的只有七十六回,第六十四回勉强还接近曹雪芹的原意,如果对它“从宽”,则不可信的是第六十七回、第七十九回、第八十回。周汇本的汇校、精择工作,也就没有涉及到第六十七回、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

对于一般的《红楼梦》读者来说,如此深人细致地从版本上讨论其文字是否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未免吃力了一点。我的想法是,当务之急,还是首先要从版本上,把高鹗的四十回续书与大体上是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切割开来。

我说“大体上是曹雪芹的八十回”,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我基本上认同周汝昌先生的观点,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古本中的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并非曹雪芹的原笔,以严格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七十六回;另一层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它们虽然不是曹雪芹的原笔,是由别的人补成的,但那补写的人士,从身份到动机,都跟高鹗有重大的区别。从身份上说,高鹗跟曹雪芹了无关系,两个人不仅不认识、无交往,人生轨迹无交叉,生活阅历也大不相同;但是补上面提到的四回书的人,却应该是很接近曹雪芹的人士,在一定程度上是了解曹雪芹对整部书的基本构想的,其中一位补写者,很可能就是脂砚斋。从动机上说,补写这四回书的人,是努力去接近曹雪芹的原意,而高鹗却是想“匡正”曹雪芹前面所写的“走向”,把他自己那跟曹雪芹不相同,甚至背道而驰的意图,贯穿在了续书之中,还对前八十回进行了相应的篡改。因此,我认为高鹗的四十回续书,不应该再跟曹雪芹的文字合在一起印行,他的续书可以单独出版,谁愿意看,可以拿去看,却不能再让那些文字跟曹雪芽挂钩,所谓“《红楼梦》曹雪芹高鹗着”的印法,必须改变。《红楼梦》出版史上的这场革命,必须进行!

尽管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本《红楼梦》八十回里,有三至四回不像曹雪芹的原笔,但意思大体上还是)时头的,为了说起话来方便,把这大体上是曹雪序写的八十回文字,统称为“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还是恰宜的。

周先生因为不满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他自己另起炉灶,另穹了这两回,作为对曹雪序迷失无稿部分的一种探佚成果的展示。他给第七十九回拟的回目是“清虚观灵玉消冤疾水仙庵双冢报芳情”,安排了贾母责备王夫人撵逐晴雯致死、宝玉往清虚观去为晴雯申冤等情节。还写到赖尚荣家又来请贾府的人到他家赴宴:

赖家酒席丰富,戏文新鲜,自不必细表;只说男宾女客,分设外内两处院子,到撤了酒席将次看戏时,方将内眷女客请到戏台前,拦上帏馍,一处看戏。这男宾中,有荣府交契,也有赖尚荣在官场应酬,结识了忠顺王府的哥儿,这日也来赏光助庆。偏巧戏文中间停锣止乐时,宝玉正在好友冯紫英、卫若兰、陈也俊等公子一起讲论戏文的音韵,贾母惦记他要服一丸药了,便令袭人出座找亲随小厮与宝玉送去。这时恰好忠顺王公子起座与随侍人说话,却不防一回头与袭人打个照面。袭人见有生客,即回避回座去。谁知道那王子便问小斯:你们是谁家的,那日内眷来的是何人。用钱赏了小厮,小厮便说了出来^方才那是我们宝二爷的丫鬟,名叫袭人。

那王子记在心。

第七十九回就结束在这里。第八十回,回目则是“赖尚荣官园重设宴贾雨村王府再求荣”。写贾雨村为了讨好炙手可热的忠顺王及其王子,不惜对给予过他多方帮助的贾府施加压力,助纣为虐:

话说那王子,本是忠顺王之幼子,因此宠爱娇纵,是京师闻名的花花公子,声色犬马,无所不为。这日忽一眼瞥见了袭人,便觉自己府里二三百名的丫鬟侍女,一概不中用了。见了母妃,硬逼着叫想法子去把这个袭人讨来……母妃无奈,只得和王爷说了此事……那王爷虽也知此事名声攸关,不敢轻动^正在无聊之际,人报兵部贾雨村大人来拜。王爷心中一动,忙说快请。

原来,雨村自升了大司马,越发权威日盛,渐次向各王府里走动,心知忠顺府是当朝天潢首贵,可以左右内廷大势,便时常来献勤讨宠。这日又来……入座寒暄后,王爷装作无意闲谈,问道:近日可还常到荣府去?他家那哥儿怎么样了?

雨村尚不明就里,随口答道:学生与那贾宝玉,倒也不时常会的,因他文采过人,诗词作得好,京城里识文赏字之人无不赞羡。近日又作了一首奇诗,题作《姽娲词》,正抄来一份在此。^那忠顺王原想借雨村口才,去向贾政说话,

讨了丫头,可免动文动事,闹事担名。此时雨村去后,就打升诗从头细读。忽然惊叫道:这是“反诗”!……话说这一清客罕然厉色向众人说道:这诗的要害,并不在那一两句可以为解的诗人讽语,却在这林四娘其人原本就是逆党下流之人,她是山东违抗圣朝的天兵。你看:“明年流寇走山东”,这是什么话!还待愚者道破,方能醒悟吗?

王爷与众客一闻此言,一齐又惊又喜^喜的是,这可抓住了问罪兴师的真由头。那忠顺王也不是浅薄粗鲁之辈,

他便吩咐长史官,明日专唤贾大人。到府议事。

于是贾雨村就去荣国府,对贾政晓以利害,逼迫贾府献出袭人,以避“文字狱”,贾政无奈,只好去跟王夫人先说。

话犹未了,只听外面人报:王府长史官来拜。贾政一闻此言,目瞪口呆,连说罢了罢了,长叹一声,慌忙迎接出去。究竟袭人如何离开荣府,辞别宝玉,且看下回。

冤疾才消祸便随,名园金谷是耶非。

坠楼自是忠贞绝,难保石郎更可悲。

周汝昌先生这样写,想来是对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深为不满,估计他对第八十回尤其不满。第八十回以往的通行本都以“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为回目,周汇本坚决不取,估计周先生特别不相信关于王道士的那段情节。确实也是,前面有一位现成的张道士,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情节发展的线索,有什么必要再出现这么一个王道士?“妒妇汤”只不过供读者一笑,缺乏曹雪芹文笔一贯的内涵力度。他从第七十八回往下续,那样铺排情节,是因为根据他的理解,贾府的内外危机,应该是一步紧逼一步,前面的伏线,到这两回应该“收线”,有所照应了。

周汝昌先生对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的改写,可供参考。

我个人的看法是,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写迎春误嫁中山狼和薛蟠娶来个河东狮,写夏金桂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写因此对香菱命运的影响,应该大体上都还符合曹雪芹的基本构思,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是无妨当作曹雪芹的文字接受下来的。下编遗失了的后二十八回:次第检索你一定要知道: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虽然我在本书前面已经一再讲到这一点,在讲完古本《红楼梦》的八十回后,仍然觉得应该辟专节再次强调。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影响确实很大,以致到了今天,很多读者还以为那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调包计“、“黛玉焚稿”、“宝玉哭灵”等等与曹雪芹了无关系的情节,借助戏曲、电影、曲艺等的改编流传,使许多人深信那就是曹雪序的原意。有的红学研究者还断言,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必须尊重的“经典”,似乎谁离开了高鹗的四十回续书,谁就犯了错误似的。

二〇〇六年底,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八十回的周汇本《红楼梦》,这个汇聚现存的十一个古本,一句句加以比较,选出其中肯定是或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的字句,再连缀起来精校求真的本子,使我们大开眼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入迷已久的“红迷”朋友,能够认同这个真本、善本、美本,从审美意识里,把曹雪芹的《红楼梦》和高鹗的四十回续书严格地区分、切割开来。

曹雪序的《红楼梦》,流传到今天,却不完整,这当然是天大的遗憾。但是,有一个误会,一定要破除,那就是不少人以为,曹雪序没有把《红楼梦》写完,他只写了大约八十回,没来得及往下写,就搁笔了,就去世了。这个误会,我得再花大力气,来加以破除。曹雪芹是把整部《红楼梦》写完了的,不过全书不是一百二十回,根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概而言之,《红楼梦》通部的结构,是以九回为一个单元,又以十二为总揽人物和情节的组合数,因此,全书应该是九乘以十二等于一百零八回。

这一百零八回的《红楼梦》,曹雪芹已经大体完成了,有完整的回目,每回的叙述文字基本上都已写好,只剩一些诗词等“部件”有待嵌入,当然,也还需要再统稿,打磨掉一些前后矛盾或笔误性的“毛刺”。总之,剩下的工作已经不是很多,应该说全书已经呈白璧微瑕、大放光彩的状态。那么,他既然已经把全书大体完成,怎么会后面大约三十回书,我们现在就看不到了呢?

曹雪芹是在极为艰苦的写作条件下,来写这部书的。后面三十回左右文稿的散佚,大体有这样一些原因:

一、物理性损失。比如房屋漏雨造成的浸泡,长期翻阅造成的磨损,鼠灾、虫蛀等等,都会使宝贵的原稿或抄阅评点稿蒙难。

二、非恶性动机的人为损失。比如亲朋好友迫不及待地把刚写成的文稿借走阅读,或许是因为喜欢就留下未还,或许是欣赏不来就未加珍惜,或许是因为遇到困难想还也没有办法。

三、多余的善意造成的流失。有的借阅者借去后,阅读中觉得多有“碍语”,觉得自己保留那样的文稿会惹来麻烦,而且觉得曹雪芹再那样写下去不安全,所以看过就将其销毁了。

四、恶意干预,形同查抄。这当然是“有来头”的人士,“索书甚急”,你不给他文稿不行,拿走后,即使不再来追究,也实行“检扣”,满纸璀灿明珠,就此投人黑暗深井。

五、有预谋地加以扼杀。周汝昌先生撰有一篇题目为《〈红楼梦〉全璧的背后》的长文,可资参考。

周老首先全文引用了乾隆三十七年(公历一七七二年,距曹雪序辞世约八年后〉正月初四皇帝的一道谕旨,谕旨的大意是下令采购群书,意图是加以检查,然后将其中一批禁毁,这当然是非常严酷的文化专制措施。据资料显示,当时被禁毁的书达三千多种,六七万部以上。但是,乾隆皇帝毕竟是个大政治家,他深知不能只是一味地禁毁,与其将有“碍语”的书籍一律斩尽杀绝,莫若将其中的一部分加以“改造”,使其从“有害”变成“无害”。于是,乾隆三十八年(公历一七七三年就降旨开始了编修《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这是从“正面”来实施文化专制。在整理、保存现有书籍的前提下,既形成文化积累,又能显示他这皇帝不仅武功赫赫,文治也煌煌。这项工程持续多年,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当上了编修《四库全书》的正总裁。乾隆四十七年〈公历一七八二年〉,《四库全书》宣告完工。

周老的论文,还引用了一位叫吴云的人士的一段话。吴某写那段话的时候已经是嘉庆二十四年了,他是这样说的:“《红楼梦》一书,稗史之妖也,不知所自起,当《四库全书》告成时,稍稍流布;率皆抄写,无完帙。已而高兰墅偕陈(程)某足成之,间多点窜原文,不免续貂之诮……本事出曹使军家……”后来又引了一位署名“讷山人”的一段话:“《红楼梦》一书,不知作自何人,或曰曹雪芹之手笔也……久而久之,直曰情书而已。夫情书,何书也?有大人先生许其流传至今耶……”

周老的论文考证得非常详尽,引了很多史料,形成了严密的逻辑链,这里不能全引。简言之,结论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被全部禁毁,而是经过和珅这位“大人先生”安排的“改造”^找写手对前八十回“点窜原文”,对八十回后全盘重写,把它变成一部单纯的“情书”,也就是一部“无碍”的“爱情小说”一然后,允许活字摆印,广为流传。

据清人赵烈文《能静斋笔记》引宋翔凤的话:“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说明被“改造”过的《红楼梦》得到了乾隆皇帝〈高庙是对他的尊称〉的首肯,乾隆皇帝开红学“索隐”之先河,说它写的是康熙朝大臣明珠家的故事,这样,就彻底把人们对其文本中隐含的关于废太子及其子弘晳的内容的关注,引开到对“当朝”毫无关系的想象空间里去了。

和珅出重金、延文士“改造”曹雪序的《红楼梦》,找到高鹗(兰墅是他的字)的直接证据,目前尚未发现,但并非没有蛛丝马迹可寻。周先生把最可能将他引荐到和珅处的人士,搜寻了出来。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历一七八八年〉虽然考中举人,但以后连续几年去考进士都落第,而在他“改造”完《红楼梦》,并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历一七九一年)排印出来以后,于乾隆六十年(公历一七九五年)顺利地被录取为进士,而那一年和珅恰恰是读卷官,这也确实耐人寻味。

“改造”过的《红楼梦》,不仅由书商程伟元活字摆印出版,还由皇家的出版机构“武英殿”正式印刷流布。因此,程高本的《红楼梦》,其实也就是“御制《红楼梦》”。一七九四年俄罗斯传教团团长卡缅斯基(他也是位汉学家)来北京,购置了一部这样的《红楼梦》,后来带回莫斯科,现在还保存在当地。他在书上写道:“此刊本是由宫廷印制的。”这部《红楼梦》和保存在圣彼得堡的那部八十回的古本《石头记》的版本价值,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已为您缓存好所有章节,下载APP查看~